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MB2D27399P/2024-00233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2024-06-20
名称: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6-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6-20  浏览次数:-

  2023年,我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以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引领发展模式升级。主要体现在:

  全球创新版图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3%,创近十年最大增幅。国之重器铸就更多从0到1的突破。广州实验室研发的全球首个瘤内注射药物获批上市。生物岛实验室自主研制全国首台场发射透射电镜。中山大学在全球率先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企业主体挺起现代产业脊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1.3万家、2.1万家)再创历史新高,22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较一年前增长12家,增量居全国第一、总量居全国第四。生态雨林凝聚创新发展活力。新增6位两院院士,创历史之最。4个团队入选“国家工程师团队”,数量居全国第二。首次入选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全国前三。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9家。

  一、2023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以战略平台之“进”,蓄自立自强之“势”。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壮大,“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汇集27个高能级平台,7所“双一流”高校有力支撑创新体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大学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新增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平台支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初现。广州实验室组织研发4款药物疫苗并获批上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开源CAE技术产业化公司。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4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颠覆性专项,居全国第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获批立项。“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成立国际总部实体机构。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落地转化“仿生合成橡胶”成果,助力我国民航轮胎实现自主可控。广州超算中心发布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通用算力实现倍增。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试航成功。研究型大学创新动能不断增强。13所高校的13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国第四。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届中国专利奖获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37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率达44%。

  (二)以技术攻关之“进”,促成果转化之“效”。高质量科技成果持续产出转化,斩获65%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首次包揽突出贡献奖和特等奖,并首次实现由企业夺得特等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00亿元,位列全国第四。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占大湾区九市总量三分之二。突出引领性抓基础研究。优化实施市校(院)企基础研究联合资助计划,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5亿元。全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达3500项,直接支持经费突破20亿元,双创历史新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全球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广州海洋实验室率先报道深海动物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突出战略性抓技术攻关。强化部省市联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递补支持”“接续支持”。2023年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项目134项,同比增长17.54%。深海潜航器、高性能集成电驱、钠离子电芯、漂浮式温差能发电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突出实效性抓成果转化。开展“走进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线下对接活动,促成30多家企业技术需求与20多家平台的180余项成果精准对接。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签署产学研合同金额超1.3亿元;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制全球速率最高的6G太赫兹通信原型系统,孵化估值过亿的芯片企业。

  (三)以企业培育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出台“高企26条”,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首次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全市科技企业建成2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更精细服务呵护企业成长。发布拟上市高企百强、独角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通过“免申即享”方式下达经费10.14亿元,直接受益企业6000多家。占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20%的企业所得税、40%的企业利润总额。孵化载体全年培育7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上市企业半数以上。以更高效整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海格通信与华为合作研发国产射频收发芯片,搭载于全球首款卫星通话智能手机Mate 60 Pro。声博士联合清华大学建设全球首座-21dB声学实验室。以更前瞻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夯实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先导产业基础。获批建设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来瑞特韦片和索卡佐利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是2023年全省仅有的2款获批1类新药;亿航智能获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南沙造”“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四)以广聚英才之“进”,汇创新创业之“力”。教育、科技、人才循环愈加畅通。全市拥有65位两院院士,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首批人才入站。“筑巢引凤”汇聚高层次人才。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扎实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累计发放人才绿卡超1.4万张,已有25名外籍专家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成功举办2023海交会,首次发布国家留学人员综合服务平台,达成人才、项目意向签约650余项。“精准滴灌”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阶梯。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首批支持超1800人在穗开展科研创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较去年翻一番。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市新增86家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44家联合培养单位共同招收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328名。

  (五)以开放融合之“进”,造创新生态之“优”。面向世界的开放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我市成为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正式成员单位。建成大湾区首个生物样品跨境快速检测中心,实现国内首批生物样本入境。“以投促招”引进禾多科技等19家高成长性企业落户。融通湾区创新链条。落实《南沙方案》,印发实施两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入境检验检疫时间缩短至1天,推动试点单位实际减免税额3000万元。新增8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占全省六成。联通全球创新网络。大湾区科学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财富》全球科技论坛、海交会等高端国际会议活动成功举办,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5位诺奖级嘉宾和近百位国内外院士参加。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推动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和500亿创投母基金,创投母基金已出资设立3只子基金。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215亿元,累计投资广州项目达130个,4家获投企业成功上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累计为超1.18万家科技企业放款突破1000亿元。

  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广州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但科技创新核心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构筑先发优势的创新成果供给仍显不足,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相匹配。二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仍有不足,科技企业集群亟需壮大。三是人才队伍“高峰”还不够凸显,人才政策体系存在“重引轻培”现象。四是国有资本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远”的功能未有效发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广州转型发展重塑优势突围之年。广州科技战线将落细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将“PDCA”循环作为工作主循环,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以科技创新链、企业育成链、人才成长链“三螺旋支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框架核心能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广州“二次创业”开新局,再造一个新广州的新征程上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

  (一)激活成果“源头”,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开新局。锚定关键点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加快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分层分类推进“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广州实验室管理服务机制,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穗布局。优化调整明珠科学园建设方案,加快建设2个大科学装置,启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实现更多原始创新突破。焦破局点锻造核心技术硬实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落地更多直属创新平台,系统建好印刷及柔性显示、新型储能、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和储备。找准着力点提升应用创新驱动力。建强用好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成体系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供给、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育、金融赋能“五大核心功能”建设,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枢纽。

  (二)点燃创新“引擎”,在科技引领产业上攀高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攀升。完善市校(院)企联合共建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递补支持”、产业化落地“接续支持”,深入参与“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加快推进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未来产业向“新”奋进。系统布局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合成生物学等新赛道,推动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主园区建设运营,完善“研究院+基金+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在穗培育、集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型工业化向“融”借力。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建好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推动广州超算中心开展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建设升级,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引领项目,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增数、降碳、促融”。

  (三)架设对接“桥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出实招。凝聚成果转化工作合力。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企业核心载体作用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常态化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精准对接活动,建立完善产业需求“揭榜挂帅”机制。在重点产业领域开放一批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提升成果源头供给质量。加快建设琶洲智数创新区、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在穗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的首轮投资机制,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四)壮大创新“主体”,在企业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完善企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深入实施“高企26条”,发挥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等榜单“风向竿”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建强全链条孵化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一流企业。全方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我市21条产业链,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功能定位明确、目标激励相容、成果产出高效的创新联合体,构建“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主体。优化“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引进更多风投创投和天使投资机构,更好发挥产投、创投、科创母基金“以投促招”“以投促引”作用,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科技信贷新模式。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倍增行动,力争年度新增10家上市。

  (五)涵养人才“活水”,在科技人才引育上破难题。拓宽渠道吸纳人才。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做深做实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优化领军人才项目团队整体引进和配套服务机制,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顶尖创新团队。科学精准培育人才。持续实施“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做大做强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培育具有“院士基因”的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基因”的创业者。温情贴心服务人才。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营造可预期的一流企业家成长生态。支持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环境,建设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人才高地。

  (六)优化生态“土壤”,在激扬创新活力上增动能。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在更大范围深化“包干制”“负面清单”,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以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产业化为核心的分类评价模式,鼓励科技人才勇闯“无人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对标对表全面落实《南沙方案》,持续深化穗港澳协同创新和科技规则衔接,进一步扩大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范围,建好南沙科学城、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做好“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文章。推动更广领域创新。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吸引“一带一路”国家高端创新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来穗落户,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中国材料大会等高端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