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寄语学子 科普更有温度
小朋友在体验VR灭火小游戏。
学生正尝试遥控小飞行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院士科学家获“科普爱心大使”勋章,与小学生同举“接力棒”,寓意科普事业代代相传;戴VR眼镜接受急救培训,模拟宇航员乘火箭升空,玩AR游戏学习职业安全,让科普更有温度……昨日,2021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动。
本次科技活动周以“百年回望 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为主题,于5月22日至28日举办,在此期间全市准备了超过350场科普活动,包括珠江科学大讲堂、格致论道论坛、创新科普嘉年华、广州科技开放日、科学之夜、科普讲解大赛等,22日当天149家科普场所免费开放,让公众充分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
院士大咖与小学生同举“接力棒”
开幕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计亮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大数据专家、阿里巴巴集团前副总裁涂子沛,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的陈全,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许学猛,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曹静,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谭耀文依次走过红毯,拉开了科技活动周帷幕。
在台上,7位长期热心科学普及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与热爱科学的小学生代表携手点亮象征科技美好未来的“接力棒”,并接受由学生代表授予的“科普爱心大使”勋章。
“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要有爱心、良心、正义感,要懂得团结周围人一起搞研究,同时在科学研究中,诚实做人,守信立心。”计亮年院士受访时强调,要通过科普教育加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开幕式外场还设置了科普区,通过实物互动和展板相结合的形式,让观众亲身体验最新科技装备。
VR练急救AR学安全
“AR/VR与我同行”“红色科普”“乡村振兴·科普先行”……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设置的多个专区体验与展示并重,围绕广州科技创新最新成就,展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高科技成果,为广大市民奉上各具特色的“科普大餐”。
其中,“AR/VR与我同行”专区展出备受青少年热捧的人工智能技术高科技产品、智能机器人、VR技术科普应用以及各种科教益智类互动项目,同时还可通过VR设备学习智慧党建、回顾党史,深刻感受建党100周年以来我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许女士头戴VR眼镜,拿着控制器手柄在医学技能实训舱中跪地按压,接受了10分钟的沉浸式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接受急救培训,比起从视频、图文上学习,VR培训相当逼真,是很有意义的体验。”
在澳门科学馆展区,早上刚从澳门来到广州的教育部技术员梁先生指引孩子们操作两款AR游戏——“安全拍档”和“职安搜查线”,让人们一一找出餐厅厨房场景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案,例如厨师没有戴上防割手套、厨房地面有积水等。
据悉,今年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系列活动多达10余场,包括线上云端“嘉年华”、线下专题活动、科普讲堂和科普体验行等系列活动。其中云端嘉年华已于5月14日全面开启,并将持续到5月28日,主要包括“创玩科普馆”“科普视频展播馆”“VR云游科普馆”“科普直播吧”和“科普点赞屋”五个互动馆,在云端引爆科技活动周科普热潮。
“格致论道·湾区”讲坛开讲
昨日,作为2021年广州科技活动周的特色活动,由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的“格致论道·湾区”讲坛第12期,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讲坛以“时间序曲”为主题,邀请5位来自星载激光测高、儿童血液病、大数据教育、非遗建筑传承、岭南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嘉宾分享故事。
来自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黄庚华讲述,他的团队始终聚焦于星载激光测高技术,研制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空间激光测高装备,精准助力嫦娥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为月球两极永夜区域绘制地形图,日夜不息逐点丈量地球。
地中海贫血症是全球分布最广、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运用到地贫,是目前被时间证明的唯一可治愈的方法。”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院长李春富说。他创造性地使用“双保险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创下了地贫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率97%的全球最好成绩,成为完成过1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的国内第一人。
如何通过本地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保护美丽的侗族村落和他们独特的建筑文化?广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蔡凌开始了她的“建筑活化”之路。“良好的设计既能传承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生活。”蔡凌和她的团队从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与高步村的匠师一起,为高步村的孩子们设计并募集资金建造“高步书屋”,历时五年建成。“高步书屋”在2019年获得素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国际大奖——世界建筑节公民与社区类项目最佳设计奖。
149家科普场所
免费对公众开放
科技开放日已于5月22日正式开展,11个区的149家科普基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场所、设施在开放日当日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