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科普专栏 > 科普活动

当岭南传统非遗文化“灰塑”遇上现代硬核科技“航天”

来源:广州灰塑科普基地 发布时间: 2022-05-16 12:06:43

  灰塑万户飞天、灰塑神五飞船、灰塑航天员、灰塑风云一号至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灰塑地球……当岭南传统非遗文化灰塑遇上现代硬核科技航天时,用作者科技“追星人”的说法就是:中国航天不但让远古神话故事变成了今天的登天现实,而且让岭南非遗文化灰塑创新焕发了航天时代的新光彩。

  岭南传统灰塑

  灰塑,是岭南一种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据古籍记述,在唐僖宗中和4年(884年)就已存在。岭南始建于南宋庆元3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已见龙船脊装饰(见图)。明清两代广州灰塑最盛,在宗祠、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等随处可见。

  图片

  增城证果寺龙船脊灰塑装饰

  为适应岭南潮湿、炎热及多雷雨、台风侵袭的自然环境,广州灰塑作品从制作材料到塑件成型,整体工艺特殊而复杂。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石灰加上干稻草、玉扣纸、红糖、糯米粉和各色颜料,经过浸泡、发酵、搅拌、混合、糅合等工序,制作出草根灰、纸筋灰、色灰三种材料,“灰塑”由此得名。塑件制作按不同造型、摆放位置在现场勾画出草图,在常温下制作,流程包括以钢钉、铜线扎制造型骨架,以草根灰往骨架上一层层上色灰至雏形成型,铺压纸筋灰使表面细腻光滑,上色灰面进行定型和修型,由浅色到深色逐次着色至勾勒完成。流程中还必须控制塑型灰浆的厚薄,在环境气温、湿度及时间上也有严格限制,需经历若干天才能结束整套工艺。灰塑匠人会在灰塑景物之中或塑图组合之间,巧妙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以减轻台风对脊饰的冲击。由于工艺繁复和要求严格,灰塑制作需经多年学艺才能出师。

  传统的广州灰塑主要用于旧式建筑的屋檐瓦脊、山墙顶端、门额窗框及亭台牌坊等的美化装饰,有半浮雕、浅雕、高浮雕、圆雕和通雕等适应不同部位装饰需求的多种造型手法。其中高浮雕人物或景物色泽和谐、层次分明、形态生动;圆雕造型十分讲究立体感、动态感和前后通透感,最能体现灰塑的高超技艺;通雕又称透雕,精致细腻且可前后两面观赏。表现题材丰富多彩,有人文景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祥禽瑞兽、花卉果木以及吉祥文字图、法宝纹图案等。现广州市内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落成于清光绪20年(1894年)的陈家祠,其五楹九堂六院之上,几乎汇聚了广州灰塑的各种样式和精美绝伦的珍品,集中体现了广州灰塑自成一体的独特工艺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图片

图片

  广州著名景点陈家祠屋檐瓦脊灰塑图

  2008年,广州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广州灰塑是建筑装饰工艺与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相融合的典型产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但由于现代建筑的盛行,其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变得十分有限,愿意学灰塑技艺的人日见稀少,“传”“承”面临严重困难。

  中国航天的浪漫

  在我心里中国航天的最大浪漫,就是把远古神话变成了今天的登天现实。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都源自古人对明月星辰及神秘太空的崇拜和向往,从地面到天空再到太空、从一船无人到一船一人一天再到一船多人多天,从近地轨道到深空探测月球再到探测火星,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跨越,都是人类飞天梦“梦想成真”的见证;

  航天的浪漫无处不在:看看我们的航天工程和航天器名字:探月工程叫“嫦娥”, 探火工程叫“天问”;载人空间站叫“天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叫“鸿雁”;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再看看航天器:首个太阳探测器叫“羲和”;月球车叫“玉兔”;火星车叫“祝融”;载人飞船叫“神舟”;还有气象卫星叫“风云”;航天远洋测量船叫“远望”;运载火箭系列叫“长征”;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核心舱叫“天和”,载货飞船叫“天舟”,实验舱叫“飞天”“梦天”;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暗物质探测器叫“悟空”;探测引力波的卫星叫“天琴”.......这些属于中国航天的名字,是我们不需言说就能明白的一种“中国式的文化浪漫”;还有那数不清的为航天创作的诗歌、书画无处不显示星辰大海的唯美、震撼和浪漫。

  当现代浪漫航天遇上传统文化灰塑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令航天热度瞬间沸腾了。随着人们对空间站的认知越来越多,航天人和各种航天器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如何在广州多雨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下,在室内外将硬核航天科技核心----航天器和航天人更好的展示出来?思考中,将传统非遗文化灰塑(适合地域特点)融入到航天展品(适合立体、复原)设计的灵感迸发出来.....由此航天科学和灰塑非遗开始了跨界对接。

  创新不离宗,传承不泥古。灰塑该怎样与航天相恋才能即保证非遗传承的延续与品质,又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获得新的内涵和外延,并在迸发持久生命力的同时把两种知识和文化融合好、传播泛?

  非遗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工艺,更重要的是其思维精华、创造精神,灰塑也不例外;航天要传播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也是要传播航天的创新思维和航天精神。出于共同的初心和愿景,灰塑塑造的万户飞天作品在航天科技传播专家和灰塑非遗文化传承人见证下出炉。作品有机融合了灰塑和航天元素,赋航天鼻祖万户以灰塑造型、赋灰塑作品以航天创新内涵,灰塑的传承与发展和航天的文化与精神相互碰撞。现在每当我讲解“灰塑”作品万户飞天的故事时,不但传播岭南非遗灰塑概念、弘扬灰塑技艺,还传播着明朝官员万户---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人的敢为人先的航天精神,这位在600多年前科技尚很落后时代,想实现人类飞天梦想的万户在三维立体、形象逼真的灰塑作品中让公众记住了月亮上那座以他名字命名的“万户环形山”、记住了他在世界航天史上的“鼻祖”地位、更记住了一个想把神话变为登天现实的追梦人成就的世界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藉此,航天人物和航天精神在岭南非遗文化灰塑作品中熠熠生辉。

  灰塑嫁接航天,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跨界传播,有效促进了传统非遗文化和航天知识及航天精神的更广泛传播。

  图片

  灰塑作品:万户飞天

  非遗带着历史烙印走向航天时代

  关注非遗传承,感受非遗魅力,航天与灰塑文化相融合,创新发扬,意义非凡!

  当人们聚焦某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时,就是该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回归。非遗要传承,必须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在哪个年代强势回归,哪个时代的印记和文化内核就会烙印在它的身上。因为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导致非遗文化依附的生存土壤始终是动态的。非遗要传承就必须与变化中的环境始终保持自洽。

  看灰塑航天人:“欢迎大家进馆参观”、“我们可上九天揽月”的心胸和架势不但让太空人有了灰塑的质朴、立体、艺术、又有了航天员的气势、灵动和精神,也一下子拉近了航天员与公众的距离。

  图片

图片

灰塑作品:航天员

  灰塑文化传承在航天领域的创新,正是现代科技航天与非遗文化灰塑之间的一场时空对话。融合了航天元素后,灰塑文化也就拥有了当下时代航天热的烙印,灰塑变得不再单纯是非物质遗产。这种非遗的创新、创造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和文化基础,又具备了当代文化的提升和变化。

  图片

灰塑作品:神舟五号

  非遗灰塑是先辈一代代创新而来,而在当代创新融合形成的新样貌,也将成为数百年后人们传承的非遗文化。

  选择了航天器的灰塑呈现方式,是航天科普传播和非遗传承者们坚持不懈的成果。一个作品可以塑造它的性格,塑造它的气质,就看你把它往什么地方引领”。风云一号至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灰塑作品创新标明,无论多么古老的非遗文化遗存只要大胆尝试,就会有巧妙融入现代的契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灰塑作品:风云一号至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制作中

  “天河”“天问”“天舟”“玉兔”“祝融”“北斗”“风云”,古人无法想象这些词在两千年后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样的航天成就。同样,21世纪的我们也无法预测千百年之后世人能做出怎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航天器……当下,航天科技传播和非遗传承保护者能做的就是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把属于当下时代文明融进传统文化内核,在不断前行的进程中留下完整的不间断的记忆,从而走向更遥远的浩瀚星辰。

  图片

  灰塑作品:我们的蓝色星球

  (图文源自《中国科普时报》)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