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珠江科学大讲堂第116期开讲
8月23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与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联合承办的第116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正佳大剧院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作《恐龙化石大发现》主题演讲,200余名观众参加了现场讲座,超2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讲座直播。
活动现场
人类如何知道在历史的过去,在亿万年前曾经存在过恐龙这样一种动物呢?徐星介绍,科学家或者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发现了恐龙的存在。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给整个地球画了一张图,展现出有可能产出化石的地方,再加上当地居民提供发现疑似恐龙化石的线索,这便是找化石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寻找化石还有更先进的方法,就是通过卫星图、GPS(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模型,结合地质学家的数据来预测地球上哪个地方恐龙化石多与少。徐星表示,最关键的是到现场寻找恐龙化石,戈壁沙漠是科学家寻找恐龙化石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只有裸露的地表,没有植被和大树,所以很容易发现恐龙化石,科学家在那里建立营地,开始寻找恐龙化石的旅程。
演讲嘉宾
科学发现源于坚持。徐星介绍,很久以前发现的恐龙化石都带有鳞片,更像爬行动物,因此科学家曾经将恐龙复原成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有鳞片、有骨架的样子。在上世纪60年代,有科学家猜测恐龙是鸟类的祖先,它们的体表可能有羽毛,有的艺术家根据这个观点在恐龙身上画上羽毛,复原出一种被称作伤齿龙的恐龙。徐星表示,科学研究是基于证据的,1996年我国在辽宁省发现了有着黑色羽毛的小型恐龙的化石,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保存羽毛的恐龙化石的国家。他向观众展示了一张1997年其团队寻找恐龙化石的工作照片,他回忆,当时团队人员边烤火边找恐龙化石,就在因工作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新发现而倍感沮丧时,终于发现了破碎的恐龙化石,通过科学研究进而找到几百个小碎片。他们在破碎的化石中新发现了长羽毛的恐龙化石,叫做北票龙,得到了巨大收获。只有一直坚持下去才会有科学发现,这是科学发现的一个规律。徐星总结,今天的分享不仅仅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有什么科学发现。人们有好奇心、细心、恒心才有科学发现,有质疑、有批评批判的精神才有科学发现,他希望在座的青少年未来也能在科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世界各地的人能在教材里看见中国的贡献,增强我们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