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自制一朵小花,广州科技传播联盟科普游走进华农
新快报讯游览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的博物馆,随后还能收获一枚自制绒花小胸针;观察蝴蝶幼虫欣赏“美拉德”色彩落羽杉;观看各色植物以及昆虫标本……1月9日,广州科技传播联盟科普游活动一行走进华南农业大学,开启了三条不同路线的科普之旅。
制作绒花手工胸针
活动第二组来到了广东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记者了解到,2010年,该博物馆经广东省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首家专门性的民族服装服饰博物馆。依托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专业强大的师资力量和设计师团队,博物馆现已建成为集收藏、展示、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研究机构。
馆内设置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亚运服饰厅等六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收藏有中国26个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藏品一千余件。
5根绒条、2片绿叶、4根花芯、2颗仿贝珠、2根银铜丝,在一双巧手之下,一枚绒花手工胸针惟妙惟肖。在讲解老师的分享下,二十多人体验了胸针制作。他们首先将花芯对折,用镊子将丝线缠绕3-4圈,随后依次加入紫色花瓣,每增加一片花瓣,便将丝线多缠绕个2圈。花瓣组装完毕后,为了不让铜丝外露,大家将丝线多往下绕个3厘米左右, 打结、收尾,一气呵成。
接着便开始组装仿贝珠装饰。将铜丝对折穿过小孔,用钳子固定尾端,手捏珠子进行旋转。如需装上叶子,他们重复着前边的动作:缠绕、打结、收尾。最后,用胶水涂在花朵根部,与胸针粘合,便大功告成。
亲身体验了一场科学盛宴
华南农业大学科普基地负责人韩明明给联盟成员介绍了华农科普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及科技资源科普化、年度科普活动等基本情况。他提到,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对科普基地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也注重培训学生志愿者,努力打造一支科普志愿队伍。
在实地参观环节,联盟成员分组前往华南农业博物馆、广东民族服装服饰博物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普基地等三个位于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特色科普基地进行参观体验,了解基地在科普设施建设、活动组织、科普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运行管理做法。
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旨在发挥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在信息发布、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平台作用,汇集各方媒体资源,聚焦广州科普游优秀成果进行广泛宣传,达到用好、用活广州科普游资源的目的。参与本次活动的有联盟媒体成员、联盟科普资源单位成员代表和“广州科学传播大使”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