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湾创频道|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大湾区创新生态
4月19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下称“大湾区中心”)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在其组建两周年之际,大湾区中心与南方日报联合运营的“南方+湾创频道”正式开通;大湾区中心主导发起的大湾区企投家联盟同步成立。
前者意味着大湾区中心将依托广东省委、省政府权威移动发布平台,搭建科创信息母港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与呼;后者则将实现本地龙头企业、优质企业抱团,通过链接产业创新力量,挖掘及共享大湾区各产业中具发展潜力的项目。
居高声自远。伴随大湾区建设的一声春雷,大湾区中心于2019年4月宣告诞生,成为全国首个政府主导支持,以“大湾区”字号注册的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大湾区中心营运首年(第8个月)实现盈利,成立两年来已完成B轮融资,营收增长5倍。
目前,平台入库企业超3万家,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通过大赛、路演、科技金融工作站等各种形式对接撮合投资贷款超过100亿元。作为国资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的混合所有制探索项目,大湾区中心如何担当起构建大湾区创新生态的重任?
国资“铸灯塔”:有序进退激活新动能
“我辞退了最出色的员工。”在一场企业内部发言时,大湾区中心董事长秦海鸥的一番话,让台下的人们感到困惑。
紧接着他补充道:“‘辞退’是为了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创业中。我们支持在细分领域的优秀人才出去创业。大湾区中心未来再与他们合作,也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话毕,湾创智策人才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新公司总经理何淦辉,这位大湾区中心的前骨干成员,将带领独立的团队,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科技人才服务平台。
“这是平台型企业内部创业、孵化的有益尝试,需要勇气和开放的创新机制。”暨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马钢肯定了大湾区中心的输出效应。
出身于“国资”系的大湾区中心,并未被传统的体制束缚。湾创智策这类创业项目,是大湾区中心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的典型实践,是该企业探索混改的缩影。
在大湾区中心创建伊始的股权架构中,市属国企广州国发占股34%,民营部分采取有限合伙形式持股36%,管理团队有限合伙占30%股权。
广州国发通过管理团队收益与企业价值提升深度捆绑,以有限合伙平台作为管理团队持股的平台模式,实现管理团队的动态调整与有序进退。
此外,大湾区中心还制定了经营负面清单护航企业初期发展;配置高质量决策团队以达成国资有效赋能;大湾区中心设置阶段性管控措施开展动态实施投后管理……
“大湾区中心通过规范公司治理,既能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又可以共同做大企业。此举是解放国企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选择。”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评价到。
在国资的引导下,大湾区中心营运第8个月就完成了首轮战略融资。结合公司核心业务板块布局和资源导入需要,大湾区中心引入了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纳斯特”)和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旗下的广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首轮战略投资者。
为改变以往混改中出现的国企“重投、轻管、不言退”现象,广州国资以退为进,不贪恋“主角”光环,甘做引航“灯塔”,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掌握不把控”的牵引作用。
事实证明,多元股东资源的嫁接为大湾区中心的成长注入了强劲动能。去年底,大湾区中心携手纳斯特等公司发起了“湾创天使一号基金”。该基金专做领投、专投天使轮和硬科技,全国这样定位的基金也属罕见。
市场做嫁衣:资本投票筛选潜力股
大湾区中心的组建,曾被列入2019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指导、国资引领,大湾区中心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随后,市场之手进一步为其成长壮大做嫁衣。
3月,广州市科技局公开征集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的重大技术需求。此举意味着广州希望企业主动面向市场提出技术难题(即“发榜”),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凭实力“揭榜”,双方结合自身能力和经济效益形成对接,共同开展攻关。
早在此次政策出台半年前——去年10月,广州已有此类活动的“初体验”。
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赛区)的比赛中,广州帷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谭建旺介绍,他们企业需要实现“新型3D打印血管在血管移植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应用研发”,邀请科研机构分析动物天然血管的主要生物学和药物筛选相关参数等。
需求刚发出,便有三家科研机构代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评委会考察后,最终选中了来自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方案,并推举该院作为企业的科研合作伙伴。
通过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以“揭榜比拼”的方式征集解决方案,其幕后推手便是大湾区中心。将“市场化”的理念灌输到创新链条上,大湾区中心成为“探路先锋”之一。围绕科技企业需求,大湾区中心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链接政府、国企、高校院所、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赋能式的服务。
赁借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的操盘手经验,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大湾区中心将“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的考核项目机制,融入到国家高规格的“双创”赛事中。
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题评审模式,从以前的“技术专家+财务专家”评审模式,优化为“投资人(占比80%)+技术专家(占比20%)”评审模式。由此,赛事可以最大化发挥投资人贴近市场的优势,发掘出“潜力股”项目。
据统计,“以赛代评”机制实施多年来,广州市获得上亿元投资的企业达到26家,它们所获投资总额超50亿元。“让资本‘用脚投票’的评选机制,真正实现了市场化项目遴选、复合化资金支持、多元化增值服务,激发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秦海鸥表示。
“一条龙”服务:平台赋能构造生态圈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踽踽独行。对于此前较少接触资本市场的创业者们,广州科技金融工作站(下称“工作站”)提供了传授商税法务等服务。
随后,广州科技金融特派员(下称“特派员”)跟进,指导创业者对接资本市场;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下称“资金池”)则带动银行提供信贷支持。
工作站、特派员、资金池接力服务,呵护科创项目从种子期行稳致远。三者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影——大湾区中心。它是资金池的受托管理机构,也是工作站和特派员的招募人。
“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科创服务平台应当有‘一条龙’的服务能力。”秦海鸥表示,“嫁接多方要素,才能构建科创生态圈”。
在以往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广州通过政府搭台、资金池作保,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直接推荐给银行。然而,这样“粗犷式”的推荐并不利于精准匹配各方需求。
为此,大湾区中心改变了资金池的服务形式,在资金池原有的银行审批功能外,建立了资金池数据交互中心。这是大湾区中心打造的“科技金融智慧大脑——标准化一站式科技创新数字化平台”(下称“智慧大脑”)的重要一环。
智慧大脑基于敏捷的低代码Paas数字化开发平台,全面融合了科技企业微诊断、政策推送、贷款融资、成果转化、上市服务、人才场地等核心场景及要素,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资源进行标签化存储。
在AI算法的助力下,智慧大脑可以利用专业科技金融服务算法模型,对要素供给方和资金池企业需求方进行智能化匹配,从而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创新服务。
白云电气孵化器便成为借助“智慧大脑”,享受精准匹配的机构之一。该孵化器商务经理何冬冬经过3分钟的路演介绍,智慧大脑就为其成功匹配了9家银行机构。
“我们的在孵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的现金流需求量较大。”何冬冬坦言,“智慧大脑”为他们园区在引入金融机构方面,送出了关键助攻。
运用科技的服务手段反哺科技创新,从而形成科技金融闭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现已是大湾区中心的惯常操作。
“科创服务机构依靠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做资源的撮合,早已成了过去式。”秦海鸥认为,随着市场日趋透明,科创服务将结合新技术,站在更高的高度进行资源的整合与赋能。
大湾区中心如何高效汇聚科创资源?
1.打通“11步”科技金融产业闭环
大湾区中心通过“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揭榜挂帅+科学家、企业家双向培育+技术评价(科技金融智慧大脑)+科技咨询+湾创天使一号基金+产业孵化+科技信贷+投贷债联动+产业基金+上市公司、国企创新并购”,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2.受托运营场地8.8万平方米
大湾区中心在2019年底,以联合体中标建筑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2020年6月,以联合体中标运营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3.助力广州园区企业获得授信超6.2亿元
大湾区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站和科技金融特派员两批试点工作,认定科技金融工作站43家,科技金融特派员104名。目前已组织科技金融特派员园区行活动14场,精准服务广州市园区企业87家,帮助园区企业获得授信超过6.2亿元。
4.建设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
大湾区中心运营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项目以“1+3+N”作为整体运营模式,即1平台、3中心、N个IP创新孵化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高地。
5.成立2亿元的南山基金、共建四大联盟
大湾区中心与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成立了专用于投资成果转化的2亿元的南山科创基金。大湾区中心还参与共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联盟、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州市科创板上市促进联盟。
■声音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
以“市场化”理念构建湾区创新生态
当前,科技创新对广州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总体上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大湾区中心的组建及成长,起到了科创资源整合、链接赋能、数字化支撑和“双创”氛围营造等作用。
大湾区中心的发展贯穿着“大湾区、国企混改、创新服务、平台”4个关键词,通过“赋能式”服务实现混改创新、资源整合、全链条服务和相互赋能,依托“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科技金融资源”三大核心资源,以要素市场化配置理念构建大湾区创新生态。
例如,大湾区中心打造了标准化一站式科技创新数字化平台。来自广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企业,都能在平台上匹配服务;再如,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助力下,广州已在探索“揭榜挂帅”等市场化项目对接机制,匹配产业资源。
纵观其发展历程,大湾区中心的科创服务探索主要包括了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这将为大湾区的科创发展,提供新的经验。
广州国资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海滨:
大湾区中心是广州国资混改的典范和标杆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直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命题。大湾区中心正是广州国发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于大湾区科技创新事业的积极探索,堪称国资混改的标杆平台。两年来,大湾区中心高速发展经验之一,就在于要为企业做好顶层设计。
这种设计具体包括股权架构、激励约束机制、法人治理机制、投后管理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发挥好各种资本的优势和作用,同时要重视企业家精神,最终实现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员工“多赢”。
在大湾区中心的成长过程中,国有资本被视为“灯塔”而非“主角”;社会资本着力“贡献”而不仅仅是“跟跑”;核心人才被视为“引擎”而不仅仅是“资源”;员工持股关注于“关键少数”而非“人人共享”;资本运作期待实现“有序进退”而非“只进不出”。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
“智慧大脑”可为企业精准匹配关键资源
当下的科技创新应当超越简单的“产学研”互动,进而实现“政产学研金用服”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覆盖企业发展所需的各个要素。如何汇聚多个方面的资源?大湾区中心的实践证明,市场化理念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将是打通创新创业链各环节的“法宝”。
在大湾区中心的开发运营下,广州迎来了“科技金融智慧大脑”——标准化一站式科技创新数字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线上“智慧化”。它可以围绕科技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所需的创、投、贷、融智能服务匹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对要素资源进行标签化分类、存储。
“智慧大脑”还可利用模型算法,对要素供给方和企业需求方进行智能化精准匹配。“智慧大脑”的形成,这源于大湾区中心依托完善的线下服务体系以及长期积累的关键要素资源。
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华:
新型科创服务助力广州企业实现优势互补
广州拥有全国顶级的企业数量。成千上万家企业之间怎会没有合作需求?那么,加强在地企业联络,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这正是大湾区中心所要攻克的难题。作为整合了多方资源的中间人,大湾区中心的诞生,为广州企业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强大推动作用。
大湾区中心不是政府机构,他们需要在科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收益。这让大湾区中心区别于一般的中介服务机构。他们不仅有国资体系出身的“责任心”,还有市场激励带来的“原动力”。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科创服务模式,能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有益的服务。
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荣天:
中小企业迈向“伟大”需要全方位加持
大湾区中心的组建,是广州动员多方力量,为科技创新生态优化进行的基础性布局。在新经济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全链条服务。大湾区中心就是在该领域持续进行全方位赋能。
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中介商往往只服务于创新链的某一环节,大湾区中心还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完整的要素支持。例如,当科学家需要创业,在大湾区中心的助力下,该科学家可以拥有经理人、风投机构、市场推广等多个配套角色。中小企业要想成就伟大,绝非单打独斗可为。站在两周年的新起点,大湾区中心还将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