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广东新质生产力十大标杆案例重磅发布
组织科研攻关
运用新兴技术
营造发展环境
有力有效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历经广泛征集、网络点赞、线下调研、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历时3个多月的广东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迎来揭晓时刻。“十大标杆”案例、5个创新案例、8个优秀案例从数百个案例中脱颖而出。
“十大标杆”案例的单位涉及省、市、区、街道等各级党政部门。他们立足职能分工,组织科研攻关、运用新兴技术、营造发展环境,有力有效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数字孪生“新北江”水安全再添科技保障
案例单位:广东省水利厅
北江是广东省境内重要河流之一,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流域汛期暴雨频繁,平均约每4年就要发生一次洪害。
为有效管控北江防洪风险隐患,广东省水利厅从流域层面构建防洪决策支撑体系,开展数字孪生北江建设,研发北江流域防洪联合调度数字化场景应用,深度耦合防洪工程体系与数字孪生技术,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水安全保障。
数字孪生北江新建和汇聚北江流域4285个雨水情站点和46个水工程安全监测站数据,结合水旱风险普查隐患调查成果,实时分析5109宗水利工程风险,多源数据协同实现北江流域“点-线-面”的“雨、水、工、险、灾”五情态势监控。2024年4月,数字孪生北江在北江两次编号洪水期间投入实战化运用,并取得阶段性预期实效。
2024年,数字孪生北江在全国56家先行先试单位共94项任务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名单(2023年)》。同时,北江流域防洪联合优化调度也成功列入《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典型案例名录(2023年)》。
做足“一棵树”的科技功夫 实现为国储材、为民生财
案例单位:广东省林业局
湿地松、火炬松等国外松林分存在生产力分化大、良种潜力发挥不完全、地力衰退严重、林产品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该案例展示针对此问题开展的科研攻关方式和成绩。
攻关工作突破了区域性高产良种评选与超优品系的品种化繁育技术,揭示了湿地松等速生家系、无性系高产脂个体的生理代谢与分子机制,评选出脂材兼用的广适性良种,通过遗传控制将产量提高到行业标准的1.5倍以上;创建了脂材兼用林地力维持与高效培育技术,编制了地位指数表,构建良种与立地选择、减施增效培育措施匹配的经营模式,将蓄积量与产脂量在良种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5%、20.3%以上;构建了松脂高效采收与利用技术,研发湿加松松香改性技术,松脂采收效率提高2-3倍,松脂附加值提高1倍以上。
攻关工作获得丰硕成果,包括获得湿加松国家级良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7件,发表学术论文35篇(SCI收录12篇)。相关技术在台山市红岭种子园等良种基地及省内外多家林业企业、国有林场得到广泛的推广示范,效益显著,实现为国储材、为民生财。
促政策落实、资金到账 以监督之力护航创新主体
案例单位:广州市纪委监委
着眼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广州市纪委监委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跟进监督,以“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监督为抓手,对扶企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检查,特别是把科技奖补资金欠账问题列入检查重点,结合省委巡视、市委巡察整改专项监督,督促驻在单位全面梳理科技企业奖补资金兑现情况,逐年列出欠账明细,制定兑现计划限期完成。
广州市纪委监委还督促持续优化科技补助下达方式,不断扩大“免申即享”范围,已通过“免申即享”方式拨付市级财政科技资金15余亿元,涉及企业9721家。
同时,广州市纪委监委督促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专项监督和重点科技企业专题调研等,推动构建涵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拟上市科技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此外,广州市纪委监委驻市科技局纪检监察组推动完善科技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制定重点科技企业跟踪服务专项工作方案,深入了解和收集企业发展诉求,积极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问题。
实施“启航-续航-领航”计划 阶梯式培育基础研究人才
案例单位: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广州市在国内率先制定出台《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通过实施青年博士“启航”计划、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科技菁英“领航”计划,铺就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式成长路径,着力构建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和基础研究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该计划从过去的“以方向选项目、以项目定人”改为“以方向选人、以人定项目”,将重心从“项目”转移到“人”,强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鼓励广大中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基础研究领域潜心开展自由探索研究,为其在各自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理论和前瞻性基础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奠定基础。
2021-2024年,广州市以基础研究项目形式,累计投入5.61亿元,鼓励引导超5845名青年博士科研人员留穗发展,在基础研究领域突破多项世界性难题;2020-2023年,广州地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数量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第三。未来五年,广州计划投入近10亿元,强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
“四化”赋能逐“新”提质 支撑广州“制造业立市”
案例单位: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出“四化(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平台赋能企业专项行动,先通过遴选“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和“四化”诊断评估机构形成改造服务力量,继而通过诊断评估机构来给企业把脉问诊,提出发展建议,再根据企业自身意愿选择平台商进行升级改造。
按照“平台受益、企业受用”和“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的原则,推动“四化”平台为广州制造企业“四化”转型提供“评估、规划、实施、优化”全流程专业服务,构建产业“四化”发展生态。
近两年来,广州先后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已推动超过31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122家“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形成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全链条,“评估、规划、实施、优化”全流程的专业赋能“资源池”,为212家中小企业开出2000多个“药方”。获帮扶企业全部实现关键绩效指标的明显提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4亿元。
筑牢地图基础、拓宽路测范围 加速自动驾驶走进现实
案例单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通过深化制度保障,广州率先构建了“三减一守”的地图管理范式,即减成本、减环节、减时间、守底线,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通过探索高精度地图审查规则与技术平台,实现了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运营的高精度地图审图。建立了全链路技术监管体系,分路段、分条件开放先行示范区,丰富高级别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获批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混行试点区,花都区引进了滴滴自动驾驶等龙头企业,编制了混行试点总体管理方案等政策。目前,花都区已开放450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单向里程总731.18公里,双向总里程1462.36公里,是广州市开放道路里程最长、范围最广的道路测试先行试点区。
广州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管理经验已受到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获得“思路明、行动快、见效好”的评价。广州北部湾区(花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项目获批,花都区抢抓智能汽车产业机遇,为广州打造万亿级“智车之城”贡献力量。
打造大模型和算法赋能中心 广招科技企业落地农林
案例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道办事处
大模型审批是全新业务,审批流程时间较长,各地纷纷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想方设法吸引大模型企业项目落地。越秀区农林街道办事处积极借鉴各地成立大模型中心的经验做法,发挥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等在地行政资源优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积极打造大模型和算法赋能服务中心。
农林街道结合越秀硅巷创新街区建设,以广州(大模型)备案和算法赋能中心为依托,吸引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集聚,目前已初具成效。
通过腾挪空间资源,走访调研筹划建设方案,积极开展产业招商,该中心揭牌运作两个多月来,累计为15家企业开展大模型备案咨询与指导服务,已有7家企业、机构有意向落户或在中心设置展示点,广东省互联网业联合会、深圳市中泓在线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网信相关企业已经入驻东山口网信产业创新带。
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和项目的实施,农林街道正逐步构建以网络信息和数字经济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尖端算法汇聚琶洲 高端赛事引领AI新未来
案例单位: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琶洲管委会紧抓“算法、算力、数据”人工智能三大支柱,推进建设“琶洲算谷”,首创立足湾区、面向全球的算法大赛,全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汇聚盛会、创新型企业交流盛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平台。
作为国内首个专业权威赛事,琶洲算法大赛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大赛影响力不断攀升。大赛聚焦AI大模型、AIGC行业热点,召集优秀人才提出解决方案,累计吸引上万支队伍参与竞技,推动100余个赛事科技项目转化落地,引入人才团队超170个。
今年,第三届赛事面向全球开设国内外五大赛区,来自36个国家的6003支队伍踊跃报名,在参赛规模、专业性、品牌力等方面塑造了“尖端算法看琶洲”的业界标杆。
琶洲算法大赛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名片、集聚全球智慧的新窗口、科技企业涌现的新平台,对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潜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天河优创”创优绩 科技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领跑
案例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释放产业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全省各区县率先实施“天河优创”计划,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新跃升。
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全省首创“先评后赛,以赛促评”机制,开展“天河优创”科技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工作。通过企业研讨、专家论证、上级部门审核等多种形式完善评价指标,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社会认可”的“天河优创”榜单;并把“天河优创”评价结果串联天河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将其作为政策体系的“通用构件”,推动评价结果应用落地。
截至2024年10月,天河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26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36家、省级以上孵化载体61家,均居全市首位。该局鼓励辖区内创新载体差异化发展,鼓励创新载体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发力,建立起“龙头企业+产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
“八个一”抢抓低空新赛道 引领未来产业新飞跃
案例单位: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建立“八个一”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产业聚集。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成立低空经济工作专班,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链,打造特色园区,出台扶持政策,成立服务团队,设立专业基金,建设基础设施。
巩固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龙头企业优势,推动产业集聚,构建低空智能航空器全产业链生态圈。亿航EH216-S成为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预计今年交付200架,营收超过4亿元;小鹏汇天落户了首个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预计产值60亿元。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夯实基础设施,强化要素保障,设立100亿元创投基金,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拓展应用场景,举办综保区跨境商品无人机配送首飞活动,完成全国首单“无人机配送高考录取通知书”场景落地,累计完成各类低空飞行活动超过1400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