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高站位锻造广州产业增长极
4月16日,广州市黄埔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闭幕。2025年,黄埔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过去一年,黄埔区社会经济发展“成绩单”可圈可点,从发展低空经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从新增户籍人口排名全市第一,到医疗教育领域迎来新突破……经济新活力不断涌现,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今年,锚定广州“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黄埔干字当头、奋勇争先,切实扛起“经济大区真正挑大梁”的使命,在全市“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中做好领衔、当好队长,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黄埔力量。
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二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过去一年,黄埔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项目建设再掀高潮。
去年,黄埔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39亿元,固定资产连续两年超2000亿元;财税总收入连续8年超千亿元,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二;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9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排名全市第一;引进总投资超500亿元的藏粤直流项目,新增优质产业项目404个,实现184个项目动工、120个项目投试产,工业投资连续3年超500亿元。
向新求强,新质生产力聚能起势。黄埔“三城一岛”擘画现代化产业新蓝图,启动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亿航智能全球首获无人驾驶载人eVTOL运营合格证,小鹏汇天建设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大规模量产工厂……去年这些“刷屏”的新闻,承载着科技引领未来的无限可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埔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值增长27%,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深耕广拓,营商新优势不断彰显。打造“埔企通”政企沟通服务平台,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长22.2%;发布全国区县级首个招商引资正负面清单;新增上市公司5家,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引进外资项目44个,新设外资企业293家,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一半……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这里全力构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增进人民福祉是抓好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黄埔建成道路33条,打通断头路8条;全国首发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票,批复城中村改造项目24个,动工建设462万平方米,交付安置房120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建成各类公园29个,新增森林步道、绿道、碧道56.8公里,完成桥下空间改造20座,新增城市绿地630亩……一项项成绩,见证了黄埔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铿锵步伐。
全面激活经济增长“三驾马车”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运会举办之年,也是黄埔优势再造的关键之年。
在这样的重要节点,大力提振消费显得尤为关键。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面向2025年,黄埔将大力提振有效需求,全面激活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为此,这里将持续打造黄埔湾、科学城、知识城三大商圈,谋划建设鱼珠疍家文化街区,加快推进全盛新天地、超级邻里中心等优质商业载体建设。与此同时,繁荣的“演艺经济”为区域带来了人气和流量,黄埔将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首店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优化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供给,全方位提升消费活力。
主动在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找准坐标、当好领衔,未来的黄埔坚定而自信。
当前,《广州市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实施,全区积极谋划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全面做强“三城一岛”产业增长极,在48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奏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黄埔将高起点规划建设莲塘—九龙湖—迳下“田园生态CBD”,建成知识塔、智荟塔、中新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打造环九龙湖总部经济区,推进黄埔创新谷建设,高标准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黄埔创新学院。
万山磅礴看主峰。作为广州唯一聚集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的行政区,黄埔将强力攻坚科产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支持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创中心科研发展,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创新平台 ,黄埔以“最高礼遇、最大诚意、最优生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到黄埔来。2025年,黄埔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0家、单项冠军5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培育一批50亿级、100亿级创新企业后备军。
坚定中国经济稳如磐石的战略自信,勇担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战略使命,黄埔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先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标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努力把黄埔打造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开放之窗、产业之窗、活力之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贾自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