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算法大赛新动作!机器人、无人机在海珠湿地协同越野竞技
广州市海珠区紧紧围绕构建“大产业,大底座,大生态”实施系列举措,已落地行业大模型超10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10个,算法备案项目114个,数量均位列广州市第一,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7000家,2024年营收近1500亿元,初步形成龙头引领、腰部支撑、中小企业集聚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将于4月28日在海珠湿地启动,率先举行前所未有的“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轮足机器人、无人机与工程师们在野外陆地和空中协同竞技,充分展示算法魅力和威力,与湿地的动植物和谐共处。届时空中飞的无人机和地上跑的轮足机器人将在海珠湿地这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完成野外生物的识别、跟踪和拍照。更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将成为考评的标准,考验各参赛团队的算法水平。
▎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交会”
据悉,琶洲算法大赛将打造为新的引才品牌,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促进中西方智慧交融碰撞,成为立足广州、面向全球的引才盛事,助力广州琶洲成为比肩中关村的人才高地。
2024年,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历时近5个月,是目前国内同类比赛中参赛范围最广、评委阵容最强、科技含量最足、赛事成果最实的大赛。戴琼海、郑南宁、郑纬民等知名院士认为琶洲算法大赛是当前国内算法领域顶尖赛事,极具专业水准和影响力,正加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交会”。
2025年,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聚焦强化市场参与、紧盯行业前沿、聚焦赛果沉淀三大核心内容,将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源研究院BAAI等机构,发动行业内龙头企业、创新创业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和开发者参与,计划4月底启动,宣传发动、项目和人才评选、招商引资等工作持续到9月,9月底举行总决赛和颁奖典礼。
本届大赛将设立“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AI创新应用赛、“全运会”全民AI赛、国际AI赛五大赛道,贯穿系列杯赛,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消费互联网、智慧交通、网络和数据安全、智能制造、未来产业等领域开展激烈角逐,并鼓励国内队伍参与海外赛场竞技,首次开设“吴文俊奖”加速营,助力获奖项目直通终审环节。大赛还将突出大模型应用焦点,策划举行1场主大会+5场分论坛+8场闭门会议+40个AI精品展,广泛发动各界企业和人才共同组建项目库、人才库、算法库等,将大赛打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汇聚盛会、创新型企业交流盛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平台。
▎创新“科技+趣味” 依靠算法完成目标动物识别
“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将于近日在海珠湿地进行初赛,前期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测试。
“简单而言,参赛者需要在这里以空地协同的方式,完成动物的搜索任务。”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专业在读博士马文宗介绍了本次比赛的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参赛者需利用飞上天空的无人机对目标动物进行搜索和识别。“参赛者需利用路径规划算法扫描赛场,调取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完成目标动物的识别。准确识别的数量越多,则得分越高。”马文宗说。
第二阶段中,无人机完成目标动物的识别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确保移动的动物时刻处于无人机的视野之中。“跟踪的时间越长,证明参赛团队的算法稳定性越高。”
第三阶段中,轮足机器人根据无人机获取的目标动物的位置信息,从固定点位出发抵近目标动物进行拍照。这一过程的使用时间越少,则得分越高。
记者获悉,因琶洲算法大赛是聚焦算法水平的竞赛,算法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依靠程度越高则得分越高。同时,参赛团队所用的无人机和轮足机器人由组织方统一提供,采用的是大疆品牌无人机,以及由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逐际动力”)提供的轮足机器人。当前赛事组织团队已经完成了多种动物识别的可行性测试。
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专业红鸟硕士班研究生王汉廷说:“这次比赛需要识别的是体积更小的动物,这需要参赛团队尤其注意。”
逐际动力工程师卢靖东说,之所以采用轮足机器人是因为其全场景适用性更强,这比较符合湿地复杂的环境。除了平直路面的行走,该款轮足机器人还能够攀爬15厘米高度的楼梯。其配备了一个激光雷达和两个不同视角的深度相机,参赛者可借助这些设备,依靠算法完成对环境的识别。创新性赛事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可用于野外搜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陈钧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