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款物品纳入,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再次扩围
近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公布新一批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惠及4家单位9款研发用关键物品,将用于研发治疗感染、痛风、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
据了解,“白名单”由研发机构及物品两部分组成,每家试点研发机构与进口物品一一对应,纳入“白名单”物品进口无须办理(或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一步到位”办理通关手续,大大提升通关便利程度,为生物医药研发提速。
节省通关时间 研发物品进口提速80%以上
生物医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材料特殊、国际依赖度高等特点,研发用进口物品的通关效率直接影响创新进度。
2024年7月,广州开发区在全省首推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通过市场监管、海关、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合评估机制,对纳入“白名单”的物品实施简化审批、优先通关等便利化措施。目前已累计纳入18款关键研发物品,为研发物品进口提速80%以上。
“白名单”政策纳入《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创新的标杆举措。
精准对接需求 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为确保“白名单”精准匹配研发需求,广州开发区市场监管局联合穗东海关、区科技局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走访调研多家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入了解进口研发物品诉求,动态调整清单内容。
结合生物医药专业化、高效化研发服务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本批“白名单”新纳入广州实验室和3家广州开发区内的合同研发机构(CRO),为区域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正处于课题攻关关键节点,需要紧急从国外进口一款核心研发工具。我们用到的研究工具多数是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合成的样品,不属于国内上市药品,进口手续非常繁琐。加入试点后,研发用品进口能够快速完成申报、审核、验放手续,对推进课题研发进度很有帮助。”广州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构建产业生态 打造湾区研发高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广州开发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4800家,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为加速创新药械上市,广州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构建全省首个“一个平台+两条通道+三张清单+四级联动”的“十分周到”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全区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张(占全市90%以上),连续4年居广东省首位,跻身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在生态赋能下,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528家、专精特新企业382家、上市企业达到20家(占全市74%),彰显“科研-转化-产业”的生态闭环已形成规模效应。接下来,广州开发区将进一步推动“白名单”制度提质扩面,强化跨境科研资源整合,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创新生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刘思、范敏玲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刘思、范敏玲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