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要闻

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广州绘就“上扬曲线”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1-08 15:09:05

广州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

  翻阅2019年广州科技创新大事记,一串醒目的数据映入眼帘:

  纵观全球,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广州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中的排名连续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

  聚焦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9》指出,2010-2018年,广州创新指数年均增长11.98%,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4大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广州科技创新的历年成就,绘就了一条“上扬曲线”。排名、数据的背后,折射出2019年广州科创事业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此,广州正着力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筑起科研新高地▶▷ 南沙科学城改变大湾区创新格局

  南海之滨,一排排破落民居和蕉叶树林将会被具有现代气息的现代楼宇所取代。坐望珠江入海千峰涌的地带,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正在崛起。

  从去年3月,南沙科学城的概念首次见诸报端,到去年6月,广州北上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协议,再到去年9月,南沙科学城开始平整土地、动工建设,历史半年多,广州酝酿出一个“大招”。

  它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向科技创新的“高、精、尖”迈进的重要一步。作为广州倾力打造的科研重镇,南沙科学城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比作科学研究的‘高原’,那么代表了地区前沿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平台,就是这座高原上一座突出的‘高峰’。”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对南沙科学城即将承担的基础研究重任,给予了较高期待。

  南沙科学城正是广州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筑起“科学发现”新高地的缩影。2019年来,广州系统性布局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构筑金字塔形实验室体系、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市、区计划投入资金约150亿元,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人类细胞谱系、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为前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研究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

  “加速构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将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硬基础’。”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谈到。以广州正在铸造的大科学装置群为例,其科研范围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在构筑实验室体系方面,目前,广州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占全省69%)、省重点实验室237家、市重点实验室165家。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再生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以突破型、引领型重大任务攻关为主线,统筹广州优势资源,探索建立适应国家重大目标和战略任务需求的运行管理机制,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2019年,《广州市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方案》出台,从制度层面规划了“以高水平实验室为龙头,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办大事▶▷ 推动技术发明培育产业发展沃土

  盘点2019年科技热点词汇榜,“5G”“无人驾驶”“芯片”位列前列。在这些领域,广州涌现出一批中小民营企业凭借“硬实力”,在细分领域独占鳌头。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于去年5月份生产出全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北斗射频芯片“恒星一号”,目前正应用在部分自主高精度定位装备中。据悉,该芯片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将有效适用于无人驾驶等领域。

  去年以来,广州市中小民营企业活力增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超7000亿元,占全市GDP近四成,同比增长7.1%。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广州中小民营企业敢闯敢试,竞相释放发展活力。

  让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是2019年广州科创事业的重点工作。为此,广州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助力“技术发明”迈上新台阶;同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去年以来,广州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广州实施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该计划单个项目财政支持经费1000万元以上,首批已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材料、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智能网联汽车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

  此外,广州的高端创新平台全面开花。目前,全市已建成31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广州开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进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大学城周边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穗转化落地。

  科研打底,技术赋能,产业生长的沃土正在形成。当前,广州的科技创新企业集群化、规模化蓬勃发展。据预测,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

  数量提升的同时,中小科技企业逐渐从“小而多”到“精而强”蝶变,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处于“领跑”“并跑”地位,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例如,明珞装备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并在南非、北美投入使用;亿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载人无人机;奥翼电子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等。

  老城焕发新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千年商都广州,长久以来以“商贸繁荣”的面貌示以世人。2019年,广州出台的两份文件表明,“科技创新强市”正在让古老的羊城焕发新活力,“科技”“创新”等元素将与“商贸”一道,共同成为城市的标签。

  2019年7月,广州出台《广州市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提出减轻境外人才税负、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建设保障型人才住房、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和加强科研用地保障等政策;同年9月,《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炉,明确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今后一段时间的思路和方向。

  用制度创新带动城市创新的同时,广州还借助现代金融产业,让科技创新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

  2019年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广州获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共斩获广东省赛区12项一等奖中的10项(占比83.3%);在全国赛中,广东省获奖7项,其中广州有5项,占全省获奖数的71.4%,且其中有2项全国一等奖。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广州近年来利用科技金融服务企业所做的探索。近年来,广州大胆探索,实施“以赛代评”机制,将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题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深度融合,探索“赛马场上选骏马”的市场化评选机制。

  “广州通过大赛结果直接决定补助对象和额度,每年拿出近1亿元用于奖励大赛优胜企业,最高奖励达200万元。”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海鸥说,2019年广州共有301家优胜企业通过“以赛代评”机制,分享近1亿元奖励支持。

  除此之外,广州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广州市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当前,全市共有10家企业申报上交所科创板并获受理,累计共5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核,方邦股份、中国电研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企业创新,归根结底人才是促成各项工作的重要支撑。在集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方面,2019年广州呈现出人才“虹吸”效应明显、领军人才不断累积、引才引智环境不断优化等特点。

  据统计,广州共颁发人才绿卡6000多张,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突破20万,较上年增加1.9万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广州取得了两项“全国率先”: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率先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结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