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要闻

华农的国家科技奖为何这么多?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1-16 11:04:57

3年10项成果获奖,三大奖实现“大满贯”  

华南农业大学两个科研团队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揭晓,华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及制剂创制与应用”“植物源油脂包膜肥控释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2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还有3个参与项目获二等奖。

  一年获5奖,数量在广东高校中遥遥领先,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佼佼者。不仅如此,近3年华农共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的“大满贯”。

  新年伊始,华农召开党代会,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50年基本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提出今后5年十个方面共35项主要任务,同时,明确以党建为引领,确保完成各项任务。”该校党委书记王斌伟介绍,强化前沿科技攻关、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华农战略发展的重点和着力点之一。

  该校校长刘雅红表示,华农将始终坚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坚持“培育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练大成果”的工作理念,为强农兴农贡献华农力量。

  突破抗菌新药研发瓶颈

  10日,由刘雅红科研团队完成的“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及制剂创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抗菌药在防治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引起畜禽疾病的细菌对传统抗菌药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项目负责人之一、华农教授曾振灵介绍,我国在该领域的创制能力不足、新药匮乏,兽医临床面临无药可用、耐药性日益严重的困境,给养殖业发展、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都带来严重威胁。

  由刘雅红和曾振灵等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15年的研究,创新了动物专用抗菌药沃尼妙林、头孢喹肟和头孢噻呋原料药的合成技术和制剂工艺;通过破解生物蛋白类药物基因工程菌种培育、外分泌表达和纯化等难题,攻克了溶葡萄球菌酶的产业化难题,成功创制出一系列新药。

  溶葡萄球菌酶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防治畜禽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以及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该药物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产业化。

  项目创制的4种动物专用抗菌原料药及其8个新制剂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产品代替进口产品,并出口国际的目标。其中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两种药物在国内首次获得欧盟和美国FDA的认证,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抗菌原料药物只进口不出口的局面。

  目前,项目研发的溶葡萄球菌酶、沃尼妙林、头孢喹肟和头孢噻呋四种抗菌药已经在国内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累计治疗1.4亿头猪、8.3亿羽鸡和590万余头奶牛,其中头孢喹肟、头孢噻呋市场占有率连年保持全国第一,并出口美国、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测算,项目研发的四种药物创造产值131.3亿元,预计未来6年还能产生197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

  “项目的推广应用规模逐年增大,会带动一大批兽药生产企业、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未来应用和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曾振灵说。

  解决农业“卡脖子”难题

  农产品具有复种指数大、产量高、用肥量大的特点。常规化肥容易流失、淋失,长期不合理地过量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土传病害蔓延、水系污染等问题。

  如何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并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是农业的“卡脖子”难题之一。

  从何破题?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论证,华农教授樊小林团队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包膜控释肥料技术上。

  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的资助下,樊小林及其团队开展了长达20年的联合攻关,创建了养分控释关键技术和控释肥料,技术转化率居全国同类第一。

  10日,团队成果“植物源油脂包膜肥控释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农是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

  “当年,国内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技术。”樊小林介绍,研究刚开始时,团队就制定了包膜控释肥料研制的三个基本原则:不增加农民总体投入、节约资源、轻简施肥,并由此着手从包膜材料研发、包膜控释技术调控及高效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在对包膜材料和包膜工艺上进行突破和创新时,筛选材料的过程异常艰辛。研究团队用十几种材料做出567个配方,经过8505次实验,才最终筛选出最适合的原料——植物源蓖麻油和大豆油。

  功夫不负有心人,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包膜功能可靠,而且绿色可再生,解决了聚烯烃、聚醚多元醇树脂等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降解污染问题。

  该成果还研发了同步营养肥配制技术,以植物油包膜控释肥料作为控释长效养分源,配以常规肥料进行掺混,既降低了肥料的成本,解决了单独应用控释肥料的弊端,又实现了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同步。

  “只要认真和执着,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樊小林一直坚持从农村中发现问题,用成果服务三农的理念,很快就将新的包膜控释肥料运用到生产中。

  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生长期长,需肥量多,追肥频繁,用传统肥料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正好适合运用新技术。

  樊小林团队与海南一家企业合作,将同步营养肥技术应用到香蕉栽培生产中,一造香蕉只需追肥3-5次,明显地减少了翻耕次数,施肥劳动力也节省了70%以上,仅此一项,每亩每造即可为企业节约80-120元的劳动力成本。

  目前,这一成果已在我国90%的香蕉产区进行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未来,该成果有望被更广泛运用到其他农作物生产中。

  围绕新农科布局大平台

  今年,华农还参与完成了3个国家科学进步奖项目——

  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由教授江青艳、邓近平参与完成的成果“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由教授张建国参与完成的成果“饲草优质高效青贮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第六完成单位,由教授李永涛参与完成的成果“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以来,华农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2项,合同经费3.5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项、课题50余项,合同经费5.3亿元;承担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项目19项,合同经费1.2亿元;涉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食品安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关键技术领域。

  沉甸甸的数字,反映出从国家到广东对华农沉甸甸的信任。这些研发计划与课题项目,将在解决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平台,高投入,农业领域科研实力处于全省前沿。目前,华农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2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个。去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总部落户华农,该实验室采取“核心+网络”的建设布局,目前设有深圳、肇庆、云浮、茂名4个分中心,将优化整合全省力量,打造现代农业高科技“超级航母”。

  引人才,育团队,厚植科技创新人才资源。近5年共新增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11个,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人才29人。教授王海洋领衔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实现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零的突破”。

  出成果,强服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牵头成立乡村振兴战略联盟,组建了72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为全省76个产业园提供全产业链或部分关键领域的技术服务,联合地方创建新会陈皮、温氏优质鸡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向全省输送1100多名科技特派员,直接对接“三区”贫困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村、农民和农业产业实现精准对接,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正全力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科研是重要的‘领头羊’和‘发动机’。”刘雅红表示,华农将继续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战略,进一步强化科研攻关,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扎实推动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核心学科上新台阶,做好新农科建设,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