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媒体关注

广州代表委员热议:全球科创高地将如何崛起

来源:南方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0-06-09 15:03:53

  近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与登山队一起登顶的,不乏来自广州企业研制的“硬核”设备,如“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由南方测绘集团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定制开发;北斗接收机VNet8设备由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这也让外界看到了广州的科技力量。

  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广州将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对广州科技创新领域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借助科技创新的手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成为两会期间广州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聚焦基础研究优化科创路径“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州地区的部、省、市科技力量联动,由钟南山院士、徐涛院士等顶级科学家领衔,全力投入科研攻关。迄今,广州市牵头承担了省全部5大项国家科研应急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立项165项,以及经费支持,立项数量和经费支持力度均居全省首位。

  “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并非易事。”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谈道,这非常考验一座城市的科研积淀,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底蕴。

  疫情过后,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将如何开展?王桂林认为,广州要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工作的“初心”,着眼于科学、技术、产业等科创链条的各环节。即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规律。

  以往,广州本土的科技发展大多是通过引进海外先进产品,再探究该产品之所以先进的原因。该过程的路径是“从产业到技术到科学”;模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王桂林认为,如今,这条路越走越窄。广州本土有些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已处于领先地位,濒临“无人区”。因此,必须要开展基础研究,从源头获取发展新动能。

  广州的科技创新路径要调整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创新模式则为“以科学引领产业”来实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首先要把‘根本’或者说‘源头’做好,然后才可出新出彩。”王桂林表示,科技系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必须坚持全链条发展规律。他谈道:“广州要两手抓——既要抓好产业发展,也要加强科学力量的培育,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正在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广州而言,首先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升级打造高端平台。其次,广州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经费配置。在王桂林看来,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有助于优化基础研究环境,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0”到“1”的突破。

  据统计,广州现已累计建成314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南沙明珠科学园首批5个项目启动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3批共4家省实验室建设;广州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达20家,占全省的66%。“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才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向更高处迈进。”王桂林说。

  支持企业干大事应允许失败、在试错中创新

  企业作为创新的“细胞”,是一个城市创新能量强弱的直观体现。

  如何激活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引擎?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格致能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清伟看来,这需要从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遇到的瓶颈和困难着手,他认为目前各类政策措施已经相对完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政策,解决好政策企业不知道或看不懂的问题,让好政策发挥出实效。

  “目前科技扶持资金使用面太广,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在蔡清伟看来,广州在财政资金能力匹配的前提下已尽可能配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资金使用的集中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表示,中小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十几万或几十万的扶持资金属于锦上添花,建议成立大额专项扶持资金池,持续大力扶持广州重点发展的具体项目和企业,最终扶持和培育出一批具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科技类企业。

  “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中小实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唯经验论、唯资质论,一定程度上缺乏包容创新的氛围,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迭代。”广州市政协常委、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表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数量庞大的中小实体企业的创新迭代。

  一直以来,广州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养成”。近日,广州发布了《关于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文件提出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干大事。但从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创新的路上往往道路险阻。

  “应通过完善创新发展‘首用’‘试错’机制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袁志敏表示,对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开发或生产并首次投放市场的,有机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的,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可以通过落实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增加政府对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同时,给予一定奖励金补助,鼓励民间“首用”等,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试错。袁志敏建议,在新基建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的项目,专门支持中小企业,或要求承接新基建项目的龙头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品的采购力度。“鼓励试错,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氛围,加快企业试错迭代的进程。”

  增强策源功能面向大湾区实现“三链融合”

  科技创新需要成果转化。要建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从实验室到市场,广州如何帮助企业实现这关键一跃?

  “广州的科研机构高校很多,但产业化相对弱。”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强表示,当下广州的科技创新的主动力来自科研机构、高校,转向以企业为主导需要放手大胆突破。

  在他看来,资本的支持力度正是其中的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一路上需要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等资金支持,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成立引导基金的力度,且支持创新是高风险的事业,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容忍度。

  创新链作为原始的驱动,依靠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依靠价值链实现价值。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南粤基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涛看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需要支持广州建设国家产业金融中心。

  他表示,广州是华南地区制造业最发达、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发达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能够为金融资本提供增值机会和回报水平。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后,其形成的产业资本能够源源不断地向金融资本输送更多的资金,金融资本从而更有能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大湾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经济腹地,形成了广州发展产业金融,实现金融业水平向上突破的先天优势。

  林涛认为广州发展产业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放眼全国,金融业早已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争夺的热门资源,但以产业金融为地区金融业发展主题的城市相对较少,广州可以抢占先机。近年来广发银行、中国人寿等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广州金融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补齐了建设国家产业金融中心的短板。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代背景下,广州作为核心引擎城市的产业金融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机遇。”林涛说。

  “穗港合作,让广州机器人产业借道香港走向世界。”在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丽新集团副总裁、丽丰控股执行董事林孝贤看来,近年来广州在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方面已呈现良好的势头,但在技术转化成功率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而市场推广、在线、线下销售以至知识产权管理都是香港的强势产业。

  他表示,在大湾区的分工下,广州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可以推动机器人企业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到不同的国家及地区,扩大市场。此外,广州市还可考虑推动穗港高校合作,积极引进香港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培训更多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人才。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