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媒体关注

广州:创新引领赴星海 动能澎湃势如虹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23-04-09 21:37:37

  一幅关于科创的壮阔画卷,在珠江之畔徐徐展开。

  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海蜇号”助力3000米海底保真无损采样……探索未知,太空和深海留下越来越多的“广州足迹”;

  攻关国产航空轮胎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难题,解决高质量量子点不能耐高温加工的世界性难题……“从0到1”,原创突破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发布全国首款L4级自动驾驶货运车,极速电池技术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世界纪录……不懈攻关,自主创新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远迈星辰大海,广州万丈豪情——布局战略平台体系,在原始创新上作出贡献,挺进科创“无人区”;穿越雄关漫道,广州笃行不怠——深耕核心技术攻关,在“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现代产业“起宏图”。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必须适配领先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广州科创,将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

  平台聚能

  “国之重器”引领迈向精尖

  广州新药再获瞩目!

  上月底,广东首个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口服小分子化学药物——“来瑞特韦片”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钟南山评价,来瑞特韦片实现了单药给药方案的重要突破,也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治疗方案。

  来瑞特韦片实现研发上市“加速度”,是强强联合的结果。作为我国自主研发新药的成功范例,来瑞特韦片由广州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手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

  一颗新药,攻坚之难、速度之快,其背后是广州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放眼广州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从空间布局看,区域集聚效应明显,集中在黄埔—南沙一线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上;从领域类别看,与广州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从功能定位看,覆盖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或成果转化、研究生培养等功能。

  身怀“国之重器”,让大城有大作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作为我国三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获科技部同意启动实施,支撑该计划的“慧眼”国际总部正计划落户广州。

  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制的喷墨打印OLED折叠显示屏已达量产水平。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生物岛实验室与本地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产业转化中心,参与孵化了4家估值超亿元的企业,让新的诊疗手段从实验室走进市场,给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广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建立完善,带动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广州科技创新能级持续跃升,巩固和夯实了广州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一线城市地位。

  主体释能

  “创新军团”掌握核心技术

  如何让汽车充电像加油一样快?“从0到80%只要5至15分钟。”巨湾技研总裁裴锋自信满满。

  裴锋的底气,是因为巨湾技研研发的极速电池技术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世界纪录。就在上月底,该公司在南沙的“巨湾技研储能器件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再获30亿元授信额度,该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投产,总体规划产能为8Gwh/年,具备为12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配套的能力。

  不只是巨湾技研,广东广纳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国际领先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2023年将全面突破5G滤波器“卡脖子”难题;墨羲科技在全球首创纳米三维石墨烯大规模量产技术……

  如今,广州“创新军团”中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勇于突破“卡脖子”难题,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改变一个行业,再造一个产业。

  目前,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创历史新高。随着企业创新“主力军”的崛起,一大批行业龙头骨干和领军企业,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向“高”攀升——南方电网勇于挑战,“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使中国在特高压领域掌握了话语权,推动广州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再攀高峰。

  向“新”奋进——科大讯飞、佳都科技、广汽集团分别在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汽车智能化技术等细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在新领域、新行业奋勇争先。

  向“融”借力——树根互联“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123万台高价值工业设备,让数百家制造企业降本增效超百亿元,跨界融合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在一家家企业的创新突破中,广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日益发展壮大。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878.66亿元,增速3.04%,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均突破千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002.76亿元,增速13.3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167.52亿元,增速6.75%。

  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广州正打牢“双链”融合发展的微观基础,例如出台“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发布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等榜单,“免申即享”发放科技经费1.16亿元等,让“创新军团”愈发兵强马壮。

  抱持“双链”融合、优化生态的匠心,比学赶超、竞标争先的雄心,挖潜释能、走在前列的决心,广州必将推动更多科创“主力军”挺进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人才赋能

  “最强大脑”汇聚强大合力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最强大脑”汇聚强大合力,离不开广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用世界顶级的创新平台引育优才。

  “我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琶洲实验室匹配我的专业。目前,琶洲实验室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当家’。”琶洲实验室主任徐宗本亲眼见证了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琶洲实验室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耳熟能详。

  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广州打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世界级平台,“雁阵式”“成建制”引进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继续深化独立自主,深耕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产生“以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打造企业家、科学家和金融家交融共生的生态。

  ——用鼓励创新的科教体系培养良才。

  从投项目到投人才,广州今年出台《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市财政未来五年将投入近10亿元,从青年博士“启航”,到优秀博士“续航”,再到科技菁英“领航”,构建阶梯式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进而培养一批能够进入国家、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我们建立‘以方向选人、以人定项目’的遴选机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耐心和宽容,不以成败论英雄。”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广州依托现有高校院所,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科教融合驱动“破冰远航”。“中山大学极地”号极地破冰多用途船未来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高校力量。产教融合带来“硅谷效应”。港科大(广州)将联合企业、孵化器、风投机构、基础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发展人才。

  打出政策“组合拳”,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今年初发布了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管理办法。“新办法中,‘完成项目任务书约定的部分预期代表性成果,且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的项目划归‘结题’,不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体现了宽容失败的原则。”暨南大学科技处教师朱星谕观察道。

  为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广州坚持“破四唯”,让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多几把“尺子”,注重考察人才的创新潜力与科学家精神,鼓励科研人员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

  战略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技工人才……近年来,不同层次的海内外人才都能在广州找到栖息之地和身份认同,为奋进新时代开创浩瀚事业凝聚起磅礴力量。

  穗港澳携手奋进

  谋创新成果丰硕

  一、穗港科技合作主要成效

  (一)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

  双方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6个方面深入合作。广州市、南沙区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23—2025年度连续三年共同投入不少于6000万元,引导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自主布局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组建不少于12家前沿交叉学科市重点实验室。

  (二)加强穗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建设,已拨付建设资金1.14亿元,助力香港分部吸引来自8个国家23家科研机构共98位顶尖海洋专家参与科研合作。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支持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运营发展,该中心将超级算力直通香港,填补了香港无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空白。

  (三)优化香港青年来穗创新创业环境

  举办2022年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吸引139家香港企业参赛,预计为31家香港企业提供430万元奖金支持。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覆盖创业各阶段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53个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港澳台1400多个创业项目、3000多名青年落户。

  二、穗澳科技合作主要成效

  (一)加强穗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广州市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澳门高校参与了其中6家。广药集团与澳门共建中药研发中心,成功推动广药灵芝孢子油在澳门上市。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带领的团队与澳门大学合作成立“澳门转化医学创新研究院”。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参与共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创芯科技暨广东省类器官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标志着围绕类器官的产、学、研、医实现跨界合作。

  (二)便利澳门青年来穗创新创业

  广州打造5家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家省级粤港澳众创空间,集聚澳门企业65家,为澳门同胞在穗创新创业和落户发展提供了优质孵化载体。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覆盖创业各阶段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已完成备案并展开投资。连续3年发布《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补助申报指南》,对已获得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支持且在广州成功注册成立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或与广州开展应用研发的项目给予配套奖励。

  “双链”深度融合,广州如何出招?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广州市科技局近日开展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稳住全市经济大盘”专题调研。

  从供给端看,创新源头活水来——广州是全国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增长的一线城市。源源不断的创新投入,折射出广州俯身躬耕的战略定力;连续增长的投入强度,彰显了创新驱动的热切期盼。

  从产业端看,产业升级无止境——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46亿元,增长9.6%。庞大的科技创新主体,打牢了“双链”融合的微观基础;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有助于“双链”精准对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面对“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协同联动、互促提高”的内在规律,广州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落地创新链

  “发展一个产业,要么是找到市场,要么是培育市场。”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助理祝普强说,“科研投入往往‘不计代价’,但技术产品获得推广应用,则需要符合市场运行规律。”

  祝普强发现的问题,引起不少创新创业者的共鸣:创新链落地生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匹配市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体现的是市场作用,即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产业链才能转化落地。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相对分离是一大难题,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处理好市场导向和技术供给的关系。

  在市科技局等部门的探索尝试下,广州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通过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打造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服务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产业按需出题,科技答题应对,技术才能更顺畅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壮大产业链

  广州最近“上天下海”: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参与研制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即将量产;科研院所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和“国之重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建设。

  去年,广州初探“制造业立市”成效初显;今年,广州再次提出,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在此过程中,创新链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价值增值的基础。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体现的是技术引领与驱动。

  一方面,广州聚焦创新链前端加速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引领产业链发展的创新源头供给。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展“从0到1”原创研究,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另一方面,做强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广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九大重点专项,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创新任务。

  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广州致力推动生产要素向生产力的关键飞跃。起而行之,广州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

  融贯“双链条”

  2023年伊始,广州科技创新领域迎来两个国家级试点“双响”。

  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广州成为全国首批6个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发改委公示,广州高新区广州科学城园区入选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督查激励推荐名单。

  国家级试点“双响”,体现了广州在提升“双链”融合水平过程中的两大做法和成效:从环境建设看,广州推动科技、产业、人才深度对接,营造有利于“双链”融合的良好生态;从载体平台看,产业园区、孵化体系等日益成为广州创新要素最集中、成果应用最活跃、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的阵地。

  近年来,广州围绕搭平台、强攻坚、育企业、兴产业、引人才、优生态集中发力,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研究能力转为经济实力,创新优势成为发展胜势。“双链”融合牵引着广州科创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