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媒体关注

新型研发机构“组队”,如何影响广州创新格局?

来源:南方+ 发布时间: 2023-06-05 15:45:59

  6月2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暨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召开。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下称“联盟”)成立揭牌,联盟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获颁证书。

图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型研发机构是攻克产业关键技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广州新型研发机构从“单兵作战”迈向“联动共赢”。

未来,联盟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育平台、资源汇集平台、信息咨询平台、宣传推广平台,携手创新主体攻关“卡脖子”技术、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新型研发机构“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组织保障。  

 协同创新“方法论”:

联盟成员推动跨学科攻关

  联盟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它萌发于一次次广州大院大所的对接实践中。

  “我们前期走进大院大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时发现,一个产业需求往往不是单个大院大所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比如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发布的可能是医疗器械精密制造的需求。”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谈道。

图片

  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汇点,新型研发机构是汇聚了创新要素,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展开 “从1到10”产业技术研发,提速“从10到无穷大”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一年多酝酿,广州计划从新型研发机构开始,通过成立联盟助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联盟由广州市科技局指导,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牵头筹建,成员单位由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担任秘书长单位,首批成员单位包含38家新型研发机构。

  以“平等自愿、信息共享、共同参与、协同创新”为宗旨,联盟将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联盟的主要作用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多个学科领域的思想碰撞;此外,通过联盟可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走向产业,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协同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说。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指出,未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要在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金融赋能“五大功能”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技术供给,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加强人才引育,着力培育引进一流人才;三是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加强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高精尖企业;五是加强金融赋能,助力提升转化孵化效能。

揭榜挂帅“集大成”:

产学研金皆是“主角”

  过去新型研发机构“单打独斗”,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对接等方面“从0到1”,踩过不少“坑”。当前,广州通过成立联盟,打造数字化对接平台,举办高水平对接会等举措,帮助企业在跨学科研发上“接力”。

  “联盟成立后,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研究机构来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达到提质增效、降本减碳的效果。”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王思捷表示,纺织印染行业本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专业的研究机构来帮助企业开展产业提升。

  此前,在市区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互太纺织与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进行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人均年产值达到135.36万元,生产成本降低5%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2%以上,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63.6%,废水处理综合成本节省1000万元/年以上。

  政府牵线、院所加持、企业应用——这是广州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缩影。

  当天,大会现场举行了“产—学—研—金对接交流会”,由企业“张榜”发布需求,研究院现场“揭榜”。

  广东天科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震波表示,新型研发机构更偏向早期研发,企业的职责是“技术产品化”,让更多的人受惠。“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创新主体、投资机构、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企业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围绕所在产业的关键技术,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需要,通过成果转化和市场资源配置,以及金融力量的加持,打通创新链条,推动真正优秀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相信随着联盟的发展壮大,一定会对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帮助。”苏震波说道。

图片

  联盟成立后的首场对接会是广州打造成体系的高水平对接会的序曲。广州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揭榜挂帅”,让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服务的同时赋能自身发展,助力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素配置“进阶式”:

技术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业内形容新型研发机构叫‘三无和四不像’:无编制、无事业经费、无级别;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于广平认为,这种定位和性质,却决定了新型研发机构必须面向市场,更加强调要形成自我造血机制。

  联盟成立现场,超音速人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机器视觉方面的需求。该企业主要利用AI、机器视觉的技术开展产品缺陷检测工作。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当即“接招”,并期待接下来的进一步对接。目前,工智院积累了大量机器视觉的检测算法,这些技术储备最终需要与应用场景相结合。

图片

  快速对接的促成,得益于“‘进阶式’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助力。

  联盟依托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了“湾创产学研”线上小程序,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库,汇聚了成员单位的产业化方向、科技成果等信息,实现成果线上化展示、对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我们的技术也上线了‘湾创产学研’小程序,技术需求方和技术供给方在线对接,未来可能会形成更多的需求和资源对接,这对我们是很大的一个帮助。”于广平说。

  以往的“揭榜挂帅”是数百家企业提出需求,科研院所进行匹配。如此操作可能仅有十几个企业需求能够得到对接,最终可能只有一个院企合作达成。这种对接往往比较低效。如今,联盟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数万家企业的技术领域先做评价,随后根据院所的既有成果、技术方向再做对接。

  当前,联盟已链接、梳理了广州近80家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与上万家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预匹配。

  “线上数字化匹配,结合线下交流对接,形成一个优中选优的良性循环,让技术撮合更高效、精准、高质量。成果转化从以前的小概率合作事件变成大概率合作,将更体系化地打造一个围绕科技企业、高水平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闭环和生态。”秦海鸥说。

  数读广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

  广州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纵向项目592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218项;累计已形成172项国家标准、159项行业标准,建成3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性收入达19.79亿元,服务企业5438家,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广州吸引张伯礼、金力、赵宇亮、贺福初、叶甜春等领军人才作为院长领衔共建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2年底,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共计1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7000余人、行业领军人才30余人。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