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加12家!“独角兽”增速全国第一背后的广州后劲
如果要衡量一个城市的科创硬实力和强后劲,“独角兽”的集聚度无疑是最好的观察点之一;“独角兽”的发展,也是一个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衰的“预报器”。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的“独角兽”企业已经达到22家,比一年前增加12家,是增速最快的中国城市。
“独角兽”增速第一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呢?记者调研发现,这源于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首创地方性法规对“未来产业”的激活、良好的产业生态营造的创新创业沃土。以“独角兽”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在广州实现了“参天大树”与“灌木丛林”共生共荣,持续为广州经济发展厚积韧性和后劲。
广州珠江沿岸。(摄影:陈忧子)
助力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的快车道
“独角兽”企业在广州加速集聚,首先是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视若珍宝”的结果。
作为在广州土生土长的科创型企业,探迹科技联合创始人翁淑蓁对此感同身受:“公司能从一支十余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全球‘独角兽’企业,是广州政策、区位、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优良条件共同造就的。”
广州去年颁布实施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是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即2022年,广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633亿元,占GDP比重为12.6%。
首枚“广州造”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刷新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国际上首台由中国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千伏植物绝缘油变压器在穗诞生……今年以来,广州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从科技成果到经济发展的转化后劲,源于各项资源的合理支撑。除了《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外,“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硬科技企业”榜单发布等一系列硬招实招,助力一批优质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数据是最直观的佐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年的11610家增至2022年的123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20年的1.24万家增至2022年的1.67万家。
研发投入多年稳定增长的慢功夫
“快”的背后,其实是“慢”功夫。
今年1—8月,广州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其中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和试验发展同比增长28.1%。聚焦汽车、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广州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将科技创新力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
当前,广州正探索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的路径,科技创新力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量有望进一步加速。
科技创新,须久久为功。对科技创新投入,广州并不吝啬:近15年来,广州R&D(研发)经费支出每年均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今年10月底,广州市科技局制定出台《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工作方案》:2025—2028年广州预计通过2.4亿元市财政经费引导撬动社会经费投入超24亿元,放大比例超10倍,这项简单的“资金杠杆”,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广州市基础研究领域,下力气解决“卡脖子”问题,未来将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后劲。
广州近年着力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这让更多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他们不断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汇聚,成为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独角兽”企业专注新赛道的硬实力
在精准政策、创业环境和资源投入的共同作用下,广州的“独角兽”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上,打造更多“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
树根互联是广州上榜的22家“独角兽”企业中唯一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广东,树根互联已累计服务209家本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广州导远电子、广东美王电器等一大批广东专精特新企业;同时深度赋能三一集团、长城汽车、新天钢、广汽本田等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
广州的科创后劲,不止于各项投入,也蕴藏于入局者对自身所处行业未来前景的深度思考和前瞻布局。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智化升级的织布厂实现高效生产。(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们聚焦于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数智化升级,公司陆续研发了飞梭智纺、边织边检、对布机器人等多款数智化系统、软件,将数智化力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具备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体系——纺织产业焕发新生。”全球“独角兽”企业致景科技品牌部负责人邹媛娇表示,从2013年至今,致景科技深入服务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截至目前,公司的纱、织、染物联网设备已接入全国9000多家纺织企业、70万台织布机、70%的一级批发商、数万家服装制造企业和品牌商,大力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向新型工业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