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媒体关注

何以南沙?
这一次,“湾区之心”站在世界面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 2023-12-04 15:46:33

  12月2日,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拉开序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媒体、智库、国际组织等机构的450余名代表出席。这也是自峰会机制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以外的中国城市举办。

  已经走过14年历程的世界媒体峰会为何选择南沙?一年前,广州南沙被国家赋予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使命。这一次,南沙站在世界面前,接受全球媒体的聚焦。

  世界媒体齐聚“湾区之心”

  站在位于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行政楼七楼,整座校园一览无余。来自《德黑兰时报》公共关系部的穆罕默德·赫沙姆·海达尔扎德第一时间拍下校园美景。从原来的农田到现在的美丽校园,这所学校的建设历时仅约20个月,建成后的校园面积约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两倍。

  2日,去年9月正式开学的这所学校,迎来了参加世界媒体峰会的客人。惊人的建造速度,现代的教学建筑,丰富的科创成果,灵活的办学机制,引来嘉宾们的惊叹。

  “我来过中国很多次,但却是第一次来广州,也是第一次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柬埔寨新闻社副社长坎索皮伦说,“这所大学非常棒,有很多的现代化技术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类似于在新闻编辑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都非常有趣,可以令学生们知道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世界媒体峰会的举办让世界看到广州,认识中国。”泰国通讯社总编辑瓦查琳·赛塔库丹有感于中国学生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中国近年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这是她首次参访港科大(广州),对“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和新颖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非常感兴趣,并期待能有更多机会了解学校融合学科架构的运行机制和国际招生录取模式。

  除港科大(广州),当天,参与世界媒体峰会的嘉宾还分线路参访了广州外国语学校和广汽科技馆,现场的讲解介绍,交流对话、互动体验等,给参访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广州外国语学校,在学生弹奏古筝的音乐中,嘉宾们逐一体验品茶、钩织、剪纸、书法、面塑等非遗课程。他们在展厅里认真对照临摹,一笔一画写成一个“福”字,剪成一朵朵“红花”剪纸。嘉宾们用各自的母语与师生们交流,师生们则向嘉宾展示剪纸、中草药和景泰蓝技艺,还向嘉宾赠送中草药香囊。

  飞行汽车、超级泊车系统、超倍速电池技术……在广汽科技馆,嘉宾们通过现场互动、交互游戏体验零距离感受各种汽车“黑科技”,领略高水平的广东智能制造,感受广州“智车之城”的魅力。

  “南沙绿色环保又富有科技感,非常酷。”来自乌干达新视野报的费利克斯·迈克尔·奥西克谈起对南沙的印象时说道。

  高空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就位于其地理几何中心。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南沙一直承担重要使命。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新的使命: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目前,南沙正在全力做好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这篇大文章。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认为,南沙的优势不仅在于地理空间,更在于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南沙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从地理几何中心到湾区超级枢纽

  自1993年5月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经过30年发展,南沙已发展成为区域功能中心。如今,南沙战略地位不断跃升,正在成长为大湾区功能枢纽中心,变身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高地。

  打通“大动脉”,立足湾区交通之要。区位之要,要在交通。南沙正聚焦打通“大动脉”,以交通纽带加速大湾区城市的融合。

  就在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的几天前,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距离2024年正式通车已进入倒计时。这项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将通过南中高速与南沙无缝对接,从此南沙到深圳、中山等城市的通达时间将压缩到半小时以内。

  南沙区住建局负责人彭文力说,广州“五主四辅”铁路客运辅助枢纽之一的南沙站正在规划建设,“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将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我们努力实现南沙与大湾区城市高效直联直通,持续巩固提升南沙大湾区交通中心优势地位。”

  从南沙港出发,153条国际班轮航线连接全球200多个城市以及400多个港口,作为大湾区首个自动码头,南沙港汇集江海铁多式联运,去年外贸进出口规模近3000亿元,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规模占全国1/5,门户枢纽辐射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串珠成链,打造科创产业高地。作为曾经的传统制造业重镇,南沙正在向“新”而行,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人才、技术、信息、资本高度密集的“硅谷效应”。

  在南沙,大院大所、大学、大科学装置、大科创平台,科技创新元素不断汇聚。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一箭26星”发射成功,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考及考古船开建。以明珠科学园为中心,南沙初步形成了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的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25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企业榜单,高新技术企业超900家。与此同时,先导高端装备产业园、南沙科创中心芯新产业园动工建设,南砂晶圆、芯聚能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运载火箭在南沙制造,从大湾区出发,建设瞄准‘一带一路’航天服务的南方航天港母港,实现近海、远海的发射需求。”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秦峰说。

  协同港澳,建设融合发展新典范。湾区青年汇、港式社区……教育、生活、医疗等方面将集中在庆盛枢纽,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典范。

  搭乘“复兴号”列车,从香港九龙站到南沙庆盛高铁站只需半个多小时,香港青年孙弘睿在南沙扎根,从跨境电商、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创业者变为助力者,服务更多创业港澳青年。“南沙就是港澳青年创业的福地,‘北上’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金牌医师”远程问诊,开具“港药”,南沙居民可以享受强强联合的港式医疗服务。大湾区医疗集团金牌副顾问家庭医生麦锦坚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的专科和香港的医生强强联手,可以为在南沙的港澳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扩大开放,集聚全球高端发展要素。出台“南沙离岸贸易10条”,启动南沙“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发布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标准……以制度型开放为目标,南沙正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聚集能力。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打造全球对话平台。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2023年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20周年全球年会、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仅在今年,全球政要专家学者已多次齐聚南沙,在一个个新地标里共商全球治理议题,碰撞思维火花,引发全球关注。

  护航企业“出海”之路,南沙正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南沙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沙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全国前三,投资自由化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相关优惠政策落地见效,已为港澳居民和鼓励类行业企业减免税额超5.3亿元。

  位于南沙创享湾的“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平台是广州首个域外法查明平台,该查明中心负责人林启迪介绍说,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180多个地区,助力提升南沙涉外法律“软联通”能级和服务效能,努力为南沙面向世界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

  打造人人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

  近日,南沙湿地迎来候鸟大规模迁徙的季节。作为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和越冬栖息地,黑脸琵鹭来了、白鹭来了……上万只鸟儿在滩涂上栖息觅食、飞翔嬉戏,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徜徉在南沙,市民时刻能感受这种生态之美。作为“未来广州”的落脚点,南沙正在释放改革的活力、创新的魅力,打造人人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

  ——这里有宜居宜业、美好生活的样本。得益于实惠的港澳青年公寓租金,香港青年萧惠萍在南沙安心工作,没有住房后顾之忧;受惠于“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港澳居民来南沙做生意、谈业务,可实现早上来晚上回,非常方便。

  工作之外,这里还有最惬意的生活。和朋友去海边冲浪、玩游艇,或者去天后宫等景点打个卡,抑或是带孩子体验都市农业采摘的快乐……

  ——这里有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有为的实践。抓住被国务院纳入制度型开放试点的重大机遇,南沙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强制度机制创新,推动全面融合发展。

  与港澳同胞共建社区在南沙成为现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开学,解决在当地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上学后顾之忧;港科大(广州)打破院系传统设置,以“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在南沙落地全科门诊,提供更便利的港式医疗服务……携手港澳,南沙正以制度创新推进教育、医疗、人才等全面融合发展。

  ——这里有未来之都,活力创新的规划。近日,南沙区的独角兽企业小马智行宣布获得广州首个自动驾驶卡车编队行驶测试牌照,获准在广州开放道路上进行L4级编队自动驾驶测试。在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看来,南沙是国内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高地,这为企业创新技术和推动产品应用落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大批瞄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蓬勃发展。吉利科技集团商业航天总部落户南沙,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一期交付……数据显示,2022年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30.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9%。

  最新批复的广州南沙空间方案明确,南沙的发展远景将集海洋城、枢纽城、人民城、未来城于一体。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南沙是广州的未来,也是大湾区的未来。广州将协同港澳,奋力把南沙打造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的闪亮明珠、中国式现代化浓缩的精华。

  (本报记者周强 马晓澄 周颖 解益坤)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