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列表 > 媒体关注

为科技创新涵育一方沃土——广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23-12-20 16:40:40

位于广州市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李剑锋摄/光明图片

科研人员在派真生物的实验室内工作。李剑锋/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近年来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全球首个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在广州投产、纳米领域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以粤芯半导体为龙头的一批“芯”产业扎根广州、以广州数控为代表的一批机器人企业打破国外垄断局面……2022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3万家,22家广州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数量居全国第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广州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新征程上,广州拿出了走前列、挑大梁的精气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广州形成“协同作战”、集聚发展的势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赢得发展主动权,广州都有哪些真招、实招值得借鉴?

  激发创造力,驶入新赛道

  轰鸣声阵阵,车辆往返穿梭,百米塔吊高耸入云——在位于广州开发区的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现场,80多万平方米的建设场景壮观而令人振奋。这里,即将诞生产能4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

  广泛应用于手机、可穿戴设备、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的晶圆市场需求强劲,但晶圆厂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市场上“一片难求”。

  作为崛起于广州本土的“独角兽”企业,粤芯半导体不仅用18个月实现量产的速度改写了广东缺“芯”的历史,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全面进入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还用一路“小步快跑”的劲头实现了从消费级芯片到工业级、车规级芯片的升级迭代。

  不少人赞叹,粤芯半导体的发展证明了什么是“广州速度”。在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吴永君看来,从无到有的建设不只依靠企业自身,还离不开政府支持。

  “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广州开发区将本应按序列进行的审批事项,调整为平行进行的信任审批。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也就没有粤芯的速度。”吴永君表示,“这里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政务服务,正是在这样的创新创业氛围下,公司才能一次次刷新行业纪录。”

  以粤芯半导体为代表,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上,广州的“独角兽”企业已经达22家,比一年前增加12家。广州的“独角兽”们为何能够集中精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精准的扶持政策显然是其中重要一环。

  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广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就达到3633亿元,占GDP比重为12.6%。

  除此之外,“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硬科技企业”榜单发布等一系列硬招实招,助力一批优质科技创新企业成长。

  “从2019年到2022年,公司营收实现了10倍增长。从最初仅百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发展成为亚洲知名的基因治疗领域企业,这离不开广州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超表示。

  2023年10月13日,“亿航智能”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EH216-S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这是全球载人eVTOL航空器中首个获得合格证的型号,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政策上,还是应用场景上,广州黄埔区对亿航智能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亿航智能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胡华智表示,广州黄埔区高科技公司云集,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的形成,正推动“低空经济”这个未来产业的发展驶入“新赛道”。

  来自平台的动能,注入产业发展

  “一箭26星!”2023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度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这支“广州造”火箭升空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长期积累。

  为什么力箭一号会由“广州造”?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孙翔告诉记者,早年布局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是其中关键。这一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了中科宇航、吉利航天等航天航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户广州南沙区,从而吸引了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广州汇集。

  “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广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精准赋能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孙翔说。

  在广州东北部,一立一卧两个巨大的轮胎形建筑引人注目,这里是新近投入使用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

  “航空轮胎行业的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少数的大公司手中,对后来者而言,进入该领域门槛很高。要闯出一条路,唯有靠科技创新。”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黄埔材料院”)副院长王杰说,2020年6月,依托黄埔材料院建设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签约落地广州黄埔。短短3年时间,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建成投入使用,从材料到产品,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国产航空轮胎走出了实验室,实现了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工业软件两项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

  在广州黄埔区支持下,黄埔材料院下属公司黄埔轮胎(广州)技术有限公司,肩负起将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使命。如今,黄埔轮胎自有品牌新能源汽车轮胎已实现首胎下线。

  2023年9月22日,同样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的中试线正式通线,填补了大湾区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中试平台的空白。

  “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通‘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链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氮化镓晶圆研制的产业化。”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宏表示,“创新中心已与130余家企业院所共建了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广州开发区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两者结合,必将推动该区半导体产业乃至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广州积极布局建设大平台大装置,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这个体系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10多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多家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

  从生命健康到未来产业、从航天工程到海洋探索、从人类细胞之前沿到纳米技术之精微……战略力量厚实、攻坚体系完备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日渐成为支撑广州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科技创新人才打造宽阔舞台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项目负责人李晓军曾经在科研院所从事微纳光学研究,4年前,他从一名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家。

  2019年9月,广纳院成立,专门聚焦科技创新链的4-6级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受此吸引,渴望推动纳米光学技术实现落地应用的李晓军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在和广纳院共同孵化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交一些租金使用国家的研发生产设备。这解决了创业公司起步时资金资本欠缺的重要问题,这是一个好的模式。”李晓军深感幸运,依托广纳院汇贤纳才的魄力,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到5年时间,广纳院已经引入7个院士项目团队,孵化成立企业2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

  李晓军表示,广东这些年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试行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这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入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科研人才集聚一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拥有全套先进的芯片设计、测量、测试设备,还有应用场景的科研仪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负责人须江表示,“成立这个实验室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需要资源和环境。”

  香港籍教授须江曾长期在美国从事芯片研发。如今,他和不少顶尖专家齐聚广州,看中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他认为,大湾区广阔空间将有助于他们把海外积累的知识经验尽快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2023年2月,《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印发,提出在2024年至2028年,广州将投入市财政经费近10亿元,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

  “对科技创新投入,广州从不吝啬:近15年来,广州R&D(研发)经费支出年均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通过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度,广州对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为抓手,阶梯式培育了一批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基础研究人才,人才基础越来越扎实。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唐一歌 本报通讯员 黄蓉芳)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