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升级之路
开春话发展,万象谋更新。2月27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创新驱动发展分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广州市各区领取了2024年科技企业培育任务书。
本次会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齐聚科技和产业界代表,为广州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广州各区领取任务书现场。朱汉斌 摄
以企业为主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是广州接下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的主要着力点。”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并将新增十个概念验证中心、百个成果应用场景。
2023年,广州出台《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金融赋能“五大核心功能”,鼓励各机构探索引育一批人才、打造一批共性平台、设立一支基金、建设一个园区、孵化一批企业、组织一家专业联盟的“六个一”的成果转化路径。
把科技的“眼”聚焦到产业的最前端,把攻关的“心”放在企业的最需处。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广州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分类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机制,广汽集团等领军型企业担当起牵头开展产业链创新的重任。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常务副主任李远清表示,针对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脱节的问题,实验室计划与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海珠区10余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打造高水平联合研发中心。中心将基于合作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成果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或者应用。
据了解,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问题,广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同向发力。科技创新揭榜领题、赛龙夺锦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了奋进蓝图,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省市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以及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重视。”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
广州近年来面向经济主战场,布局科研攻关战略格局,不断突破前沿科技成果,整体位次赶超争先。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
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推动科技“有效供给”和产业“有效需求”的供需对接转化,实现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广州市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广州将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日,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园开工建设。在首批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中,广州以4个项目入选居全国第二。广州实验室组织研发4款药物疫苗并获批上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开源CAE技术产业化公司。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总部落户广州。
“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的争相发力,正推动广州走在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
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2023年,广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倍增长,纳入“四上”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6195家,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
新的一年,广州将继续深入实施“高企26条”,持续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发挥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等榜单“风向标”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
“广州是一个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便于科技创新的城市,能够为科技人才实实在在提供资金资助和创新氛围的支持,是想做事、能做事的科学家们能够不断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沃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尹良红谈起回国20多年来在广州通过自主研发国产血液透析机、透析器耗材生产线,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经历,她感慨地说。
去年,广州产投2000亿母基金的设立,在创投圈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千亿规模的决心之下,广州构建创投生态圈的思路也越加成熟稳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历来有创新的传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接下来也会鼓励支持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教师们与工业界合作。
在尊重人才方面,会议强调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让每一个创新行为都得到市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