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市科技局: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四个服务” 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4-10-12 09:19:59
市科技局将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四个服务”,以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为目标,打造与广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创新体系。市科技局将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布局;服务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服务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创新生态,营造激励保障创新的良好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为科技战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表示,市科技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有关要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四个服务”,以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为目标,打造与广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创新体系,强化广州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布局
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体举措为基础,强化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任务导向,研究编制“广州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指标体系”,形成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发挥好市委科技委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的统筹、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协调、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管理、科技管理工作的协同联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做好广州实验室服务保障;创新对在穗省实验室的支持方式,进一步提升省实验室科技攻关、服务产业能力。健全分层分类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区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平台定位,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支持机制和服务模式。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创新生态。
服务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进一步健全“创新联合体”建设体制机制,深化以企业“出题”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模式,打造若干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企业投入+财政支持方式,将财政支持落实到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建立科技投入“补改投”机制,重点选取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专项)孵化、招引和培育并具备成果转化前景的科技项目纳入“补改投”试点。依托“广州科技大脑”打造服务全市科技企业的信息中枢,建立全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配置相应的服务和政策,精准识别研发投入高、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探索多种方式为企业争取更多资源。
服务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面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实验室、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机构,探索通过“五个一”(即围绕一个科研团队,遴选一批科技成果,设立一支基金,建设一个园区,配套一个服务专班)打造一批成果就地转化典范。支持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转化园区、生物岛实验室、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等开展不同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指导高校、科研机构落实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完善激励机制,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推动“技术经理人”制度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
服务创新生态,营造激励保障创新的良好生态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修订《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管理办法》,成立广州科技创新基金,引导设立更多种子基金(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概念验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完善科技信贷制度,打造科技信贷专属品牌“穗科贷”。健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制定科技保险专项支持政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实施“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优化外籍人才服务。加快推进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建设。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通讯员 穗科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