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107号建议答复的函
林浩添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医政产学研资用”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工作的建议》(第20242107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于5月23日与您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一)积极构建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市市场监管局按照“综合平台+产业平台+高校平台”的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桥梁作用,持续强化专业运营服务供给。支持综合性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做大做强,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挂牌、供需双方对接、交易撮合、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支持我市服务机构牵头建设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在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建设重点园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一体化协同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专利运营转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建设高校专利转移转化中心,开展专利权许可转让、质押交易、转移转化等,促进高校专利合理运用,解决专利转化率低、转化难的问题。2023年广州市完成专利转让28672次,同比增长36%,专利许可次数885次,同比增长64%。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着眼于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集聚整合,持续打造一批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和科技服务示范机构。近年重点建设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被《南沙方案》定位为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的重要依托,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的对接服务,承接多项国家级的赛事活动,并有力支撑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环中大、环大学城、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广药集团等领军企业协同建设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科技部、教育部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三是健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市卫生健康委在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中设置《广州市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研究》专题,依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开展研究,探索建立“临床-科研-转化-应用”科研体系的广州模式,推动医疗机构临床资源更加高效对接和服务企业研发需求,打造我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二)持续强化成果转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一是强化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市财政局制定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若干措施》,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简化预算编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奖励其他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人才引进与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工作,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的项目支持,保障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共建,进一步推行市、区、校、院、企联合投入模式,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积极落实资金保障知识产权等相关工作,稳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提升,支持广州市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支持。市市场监管局修订《广州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的支持力度。明确对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专利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让、许可给予支持;对中小企业从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国企吸纳专利成果给予支持;对服务机构促成专利成果转让、许可给予支持;支持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以后补助方式进行扶持等。三是积极构建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此前,我市在《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中专门设立“成果转化”专章,以立法形式将成果转化有效举措予以固化,先后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文件,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成果转化类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指引、作出突破探索,释放在穗高校院所、卫生医疗机构等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去年起,进一步加强研究,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问题,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和各方力量,坚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思路,推动科技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同向发力,逐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1+N”政策体系,目前已印发政策总文件《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以及关于支持研究型医院联盟、广州实验室建设等分文件。
(三)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导向,鼓励创新主体参加中国专利奖、广东专利奖评选和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对获奖专利进行扶持,支持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加强重点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支持11家承担科技攻关任务的创新主体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推动在技术研发全过程开展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开展合作,为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技术创新研究院、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等5家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为每家创新主体组建专项服务工作组,构建贯穿立项、研发全过程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机制,提升高价值专利产出效率和质量。
(四)持续强化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一是全力推进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建设。市政府出台《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建设工作方案》,在广州地区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完备的三级甲等医院中遴选18家具有独特性专科优势、具备药械临床试验机构资质、具有前瞻性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性发展思维的研究型医院,组建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盘活、整合广州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创建完善的临床研究平台和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医企深度合作机制、统一联盟工作模式、强化联盟医院间广泛合作、加速“产学研医用审政企金”一体化,促进医疗机构临床研究创新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二是着力推进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创新项目建设。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创新开展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在广州地区省部属、市属、区属医院中遴选了281项临床技术予以立项建设,力争打造国内一流、引领发展、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临床高新技术聚集地,推动在临床医学领域重大疾病的诊治取得新突破。三是积极开展医企研对接。市卫生健康委以促进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中心,协助医企对接合作,开创性地以临床研究为主题成功举办广州医疗与健康产业博览会,通过展会促成医疗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签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合作意向;组织40余家生物医药与健康优质企业与广州金控及其旗下6家金融企业开展产融对接,建立“链金”合作对接机制,助力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五)积极开展专利导航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修订《广州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支持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开展的重点领域、行业或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每项扶持不超过20万元;支持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以及重点园区等开展产业规划或研发活动专利导航,产业规划类每项扶持不超过80万元,研发活动类每项扶持不超过15万元。近年来,围绕广州市现代高端装备、轨道交通、绿色石化和新材料、软件和信创、生物医药、检验检测服务业等产业链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完成专利导航项目10个,引导市场主体提升创新实力、优化专利布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支撑相关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产业发展知识产权辅助决策机制逐步完善。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广州开发区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称号。
(六)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24年4月,随着《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出台,市科技局印发《广州市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工作指引》《广州市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3个文件,作为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中的“N”部分,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工作步骤等,有力推动解决“不愿转、不敢转”问题。市卫生健康委持续推进医药领域职务科技赋权改革,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临床试验项目中用于人员的经费等收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等所需人员经费,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鼓励单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管理与奖励制度,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用于人员的奖励部分、单位承担的各类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间接经费用于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部分按规定单列申报,不纳入单位薪酬总量调控基数。稳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保障临床研究一线工作人员年绩效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同职务职级人员平均水平;对专职从事基础和临床研究等研发周期较长的科研人员,可实行以年薪、协议工资为主的分配方式,收入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医院同岗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水平。
(七)积极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为更好发掘早期科技成果的潜在商业价值,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移转化,市科技局正在制订出台概念验证中心相关支持政策,依托优势单位,围绕生物医药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认定一批概念验证中心。目前,已印发《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试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完善我市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扎实抓好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总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积极推动N政策的制定,协同相关部门印发各自的配套政策,为各个行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供更好政策环境。设立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定期研究部署,形成最大合力。
(二)加快推进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建设。按照《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建设工作方案》有关工作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平台和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加速推进“产学研医用审政企金”一体化,推动医研企协同创新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应用。认真落实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按照相关工作部署,每年认定一批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根据运行成效予以后补助支持,推动各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服务,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促进成果高质量转移转化。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28日
(联系人:杨敏,联系电话:83124095、1772865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