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人大建议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17221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17-07-04 02:18:22

穗科创函〔2017〕830号

李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加快形成广州科技创新枢纽,推动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第20172212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和国土规划委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和许珊等代表在6月7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做法及成效

  2016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机遇,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路径依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民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和孵化器两个倍增计划,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取得明显成效。根据省自创办发布的2016年全省各市“八大抓手”工作完成情况监测评估报告,我市在5个方面排名第一。

  (一)加快建设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效应凸显。

  一是做好广州自创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制定《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广州高新区为核心,构建广州自创区“一区十九园”的发展模式,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实施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政策,开展广州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试点,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两证整合”。正式推行人才绿卡制度,2016年发卡近1200张。通过“高端引智项目”等项目推进高端外国专家的集聚。

  三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和企业相继落户。科技创新走廊的区域集聚效应凸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引入腾讯、阿里等14家枢纽企业,目前已有11家企业动工建设,总投资规模550多亿元;思科智慧城落户广州国际创新城,将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富士康10.5代显示器项目落户增城并动工,首期投入610亿元。

  (二)完善创新链条,培育创新生态。

  一是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市属高校与世界30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与科研合作关系。2016年安排经费1.65亿元,支持开展原始创新、源头创新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构建包含科技投资引导、科技信贷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三大平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了首期4亿元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截至5月底,共对594家企业授信55.7亿元,授信规模全国最大,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形成多层次科技服务市场。全面落实《广州市科技服务业三年(2015-2017)行动计划》,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家、省科技服务业百强企业(机构)58家,占全省的53.7%。

  四是先进制造业核心优势不断增强。出台《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0.02亿元,开展技术改造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703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广州数控、启帆公司入选中国机器人企业TOP10。

  五是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起实施孵化器面积、数量倍增计划,2016年已顺利完成。截至5月底,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07家,孵化总面积855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获评优秀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三,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创新实践荣获省科技奖特等奖。

  六是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举办了小蛮腰科技大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会议。2016年累计开展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州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等各类大型活动80多场,吸引超过4000家企业参加。

  (三)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资金、项目、政策、土地的投入和保障。

  一是成立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包括近20位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创新委。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不断强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规划,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全市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

  二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继续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2017年初,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预算达48.3亿元,加上转移支付区级16.3亿元,共计64.6亿元。黄埔区财政科技投入预算达47.89亿元。

  三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开展重大项目“攻城拔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工作,围绕构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充满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项目。我市将LG显示新世代OLED项目、百济神州生物产业园等48个黄埔区的重大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建设。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发布了科技创新“1+9”、人才“1+4”政策文件及其配套措施,形成了覆盖企业成长链的创新政策体系。黄埔区在今年2月和5月分别出台了四个“黄金10条”产业政策和两个“美玉10条”(人才和知识产权)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500多家企业到该区洽谈合作。

  五是加强土地保障。开展自创区区域范围调整工作,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市国土规划委组织编制了《广州新黄埔区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整合全区空间资源,提出通过创新制度环境与创新空间的优化,促进创新元素汇聚,将黄埔区建设成为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市将持续推动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好海交会、创交会、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增强人才、金融、科技成果、创客等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聚集“IAB”(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健全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创新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广州高新区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资源配置高地,支撑广州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龙头。同时,我委已组织科技部直属研究机构开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战略研究,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开展。

  (一)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创新资源集聚能力。

  一是推动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精心举办好《财富》全球论坛、创交会、海交会、小蛮腰科技大会、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端会议论坛,鼓励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汇聚广州,直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引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拓展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筑国际技术交流转移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论坛第四次工业革命网络建设,吸引更多跨国企业把广州作为全球业务的战略支点。发挥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海外办事处作用,推动风投投资国外前沿项目,引导国(境)外创新项目落地广州。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推动南沙自贸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强化“双自联动”,规划建设粤港澳创新园区。

  二是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优化创新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生态链,破除阻碍人才引进和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开放、更灵活和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等聚才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推动广州开发区、天河区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围绕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岭南英杰工程、菁英计划、珠江科技新星计划等人才项目,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领军人才,集聚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三是打造中国风险投资之都。认真办好国际金融论坛、中国风险投资论坛,营造良好的风投创投氛围和发展环境。加快设立财政投入50亿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力争形成30支以上子基金,带动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及科技企业孵化。建设海珠、天河、广州开发区风投大厦。加快组建科技金融集团,积极发挥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的战略性、平台性、基础性作用。实施中小企业科技信贷行动计划,将现有4亿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增加至10亿元,争取2017年科技信贷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实施以新三板挂牌为抓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行动计划,争取实现 2017 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新增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1000家。瞄准北京中关村、深圳市的风投创投政策,总结推广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海珠区的经验做法,制定适用全市范围、全国最好的风投政策。

  四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积极筹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搭建面向华南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综合高端服务平台,汇聚全省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资本、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区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资源。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推动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金字招牌,切实推动国内外创新成果和技术交易在广州“落地”。支持建设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转移队伍,真正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着力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积极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五是优化提升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按照“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理念打造以孵化器、众创空间为核心的孵化育成体系,着力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企业孵化后的留驻和发展壮大。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若干试行规定》,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用地上房屋建筑总面积30%的部分分割转让给入驻本孵化器的科技研发企业或机构。重点在生物医药、计算科学应用、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专业化的龙头标杆孵化器。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孵化机制,给予员工创业机会,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实现内部的裂变。鼓励众创空间多元化发展,到2018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50家,打造10家左右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示范众创空间。引导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众创空间建设。充分借力广州驻波士顿和硅谷联络办事处等平台,主动对接国际优质孵化资源,提升我市孵化器的国际化水平。

  六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在现有的“1+9”科技创新政策基础上,营造更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创新政策有新突破。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在人才引进、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简政放权,精简科技计划专项的评审流程,开展立项决策、变更和预算调整权限下放试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尊重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探索性等特有规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创新企业。

  一是聚焦IAB产业,实施科技支撑引领计划。重点布局IAB 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发展成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设立IAB产业技术重大专项,实施“六个一”打造全链条支撑,即:在IAB产业中选择若干符合广州实际的细分行业,在每一个细分行业,支持一家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研发平台,设立一支创投基金,组建一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个特色园区。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无人技术、新型显示、无人技术、VR/AR、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大数据、机器人、生物制药、基因诊断和治疗等重点领域,以及移动卫星导航、区块链、液态金属、量子计算等新兴热点技术,加强关键技术、融合技术及颠覆性技术、黑科技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二是补齐创新短板,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创新企业。根据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求,实施精准扶持,分层分类定向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狠抓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争2017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新增科技创新企业2万家以上,争取总量达到15万家,2020年达到20万家以上。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双提升”,即推动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升级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分类遴选百家创新标杆企业,对入选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个性化服务,推动形成一批综合创新能力强、在国内或国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标杆企业。重点服务新三板创新层、主板上市和年营销收入50亿以上的领军科技企业。建立联系领军科技企业的工作制度,市领导和部门、区负责人与领军企业逐一结成对子,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形成对口重点服务机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健康高效发展壮大。

  (三)优化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强化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构建。

  一是加快建设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尽早批复自创区区域调整,加快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形成“一区十九园”的发展格局。其中,黄埔区范围内的4个园区总面积共102.86平方公里,占广州自创区规划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沙自贸区“双自联动”,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度融合,抓紧出台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给予自创区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

  二是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突出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围绕广州开发区、知识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南沙开发区、增城开发区等创新功能区,着力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走廊。促进创新要素沿广深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沿江高速等交通廊道聚集,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发展轴。以科技创新走廊为轴带,链接地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串联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提高产业空间集聚度,布局众多知名高校及研发机构,集聚全市主要的创新资源要素,逐步形成具备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的带状空间。依托创新走廊推动广州的科教、人才等资源向珠三角腹地辐射,吸引技术、资本等资源到广州集聚,强化广州在珠三角创新发展的龙头作用。

  (四)充分发挥广州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

  一是加大对广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高新区创新发展中需协调解决的关键问题,支持高新区加强政策的探索和创新力度。支持创新龙头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落地和建设,推动高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向国家和省发改委争取在高新区组建国家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在双创示范基地内建设的重大双创建设项目,引导和推荐优质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支持。继续支持LG显示新世代OLED、GE生物产业园、百济神州生物药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和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发展,推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目前我省筹备建设的六个广东省实验室之一,规划总面积1650亩,建设经费预计168亿元,通过引进国际化的团队和科技成果,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争当国际再生医学领域的引领者。

  二是开展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重点开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壮大行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行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园区创新环境优化行动,将高新区打造成我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强大支撑,进一步发挥高新区作为创新发展和产业培育的核心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

  附件: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一式三份).doc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7年6月29日

  (联系人:邹文涛,电话:83124137)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