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人大建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336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3-05-22 17:58:44

穗科函〔2023〕3号

张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建议》(第2023233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5月16日下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我市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2646亿元,居全国第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2%,实现连续8年增长。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部署,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轴”空间布局,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一流科学高地。

  (一)服务创新主体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着力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创历史新高。2022年,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围绕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紧扣知识产权、高新产品(服务)、科研人员、研发投入等核心创新要素,构建“五个一”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开展“科创学堂”政策对接活动超过250场次,设立企业服务工作站61个,探索“一区一机构”支撑发展服务体系,发挥专业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二)智能制造建设与产业融合持续深入推进。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项目培育工作,集聚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0家,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率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涵盖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智能专用设备、机器人本体、下游细分领域系统集成和检验检测的智能装备产业链。打造了国家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黄埔)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汽集团、白云电器、博创智能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致景科技、广州机械院、博依特等10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不断加强。一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联合国内显示面板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力争实现国产化替代。二是布局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医疗、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9大专项,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行业龙头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吸纳了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19家新型研发机构和1家科技服务机构,搭建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供需对接桥梁。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于2022年8月入轨运行;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了全国首个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引入14家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四)产学研联动不断深入。一是强化高校院所供给侧成果供给能力,我市成立产学研创新联盟160家,整合各类资源,上下游联合协同,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活动,增强企业竞争力,带动产业创新。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一流学科”引领,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构建了科技成果多元转化模式。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华转网”,实现与港澳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引导学校科研人员通过以技术咨询服务、派遣企业特派员、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加强与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暨南大学与香雪制药、广州白云山和丽珠集团药业等一批广州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院士工作站和校区联合研发中心等,合同金额超10亿元。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联盟以成果库、专家库、企业库等为载体,构筑共建共享、线上线下、供需互动的平台,形成技术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汇集、对接扩散的枢纽,截至2022年底,汇集科技成果超过21500项。

  (五)科技金融赋能激发企业活力。一是提升信贷服务科创企业水平,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科创企业特征,制定专属信贷产品和综合服务方案,推进“中小融”“粤信融”“信易贷”等平台推广,广州信易贷APP累计上架个性化信贷产品700多个,放款金额超3500亿元,推动中国人民银行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落地见效。二是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2021年起将“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优化调整为“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适当降低返投要求和放宽返投认定标准,母基金已累计落地运营22只子基金,子基金累计投资云从科技、云舟生物等项目168个。三是大力发展广州风投创投市场,完善促进广州风投创投发展政策,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工作,支持各区因地制宜建设风投创投集聚平台,我市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838家,管理基金数量5474只;QDLP试点项目审批额度20亿元人民币,QFLP试点项目审批额度超150亿元人民币。四是推动科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加强拟上市科创企业培育,2022年我市新增纬德信息、杰创智能、云从科技、奥迪威、信邦智能、魅视科技等上市企业19家。

  (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一是出台关于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未来五年广州将投入近10亿元,通过实施青年博士“启航”计划、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科技菁英“领航”计划和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支持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式成长。二是优化外国人才政务服务环境,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办理“零跑动”;率先大幅缩短工作许可审批时限至5个工作日,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审批时限最短;率先推出外国高端人才(A类)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被纳入自贸区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率先采取“全流程网办+材料真实性承诺+邮政快递取证+电子印章”业务办理方式,实现“不见面审批”。同意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广州作为全国6个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城市之一。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围绕企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集聚创新发展要素,优化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一是完善企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建立我市科技企业培育统筹协调机制,围绕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协同政府和市场力量,坚持引育结合,进一步精准施策、精细服务,推动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资源向企业创新主体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式培育体系,力争涌现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领军企业,带动智能制造加快发展。

  二是开展“四化”平台专项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继续落实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项目培育工作,重点围绕《广州市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开展“四化”平台专项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在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等方面为企业把脉问诊、开出处方、跟踪治疗、健康发展,培育创新型、基础型、服务型三类平台,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群优化等十大赋能行动。

  三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领军企业成为科研攻关的主力军,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需求凝练和系统化布局机制,进一步支持工业软件等战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实施“投资+孵化”“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加速高校院所等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产业化,吸纳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

  四是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发挥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及直投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企业创新,助力有技术、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库,联合上交所南方中心等机构,分层分类重点培育辅导,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19日

  (联系人:张静,联系电话:83124170 )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