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人大建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361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4-03-28 11:02:50

穗科函〔2024〕3号

骆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建议》(第20242361号)收悉。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等相关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3月14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相关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标国家战略,以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为目标,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还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正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一)出台系列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实施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沿探索,通过“共建聚能”“政策释能”“科技赋能”,激发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活力。

  一是2023年6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作为广州市引导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包括总体要求、支持和鼓励措施、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全过程管理、其他等四个部分共23条,在科研攻关、推广应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股权激励、金融赋能、人才支撑、税收优惠、认定立项等方面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意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可以奖励给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而不仅仅是以往只给到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明确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及其人才团队,按市属单位享受市级现有人才政策相关待遇。

  二是2022年6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出台《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下称《负面清单》)。《负面清单》重点构建以信任为前提、“无禁止即可为”的财政科研管理机制,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员聘用、运营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各家机构依据《负面清单》政策,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对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与奖励激励比例,充分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成果转化的动力。

  (二)关于参与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准入条件的情况。

  《意见》中提及,参与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依托单位应符合相关条件,其中有“国(境)外(含港澳台地区)近两年内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或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名的高校、在自然指数排行榜排名前200强研究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条件。关于您提出的放宽依托单位门槛,让更多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新型研发的合作共建的提议,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并保持开放的态度,在选择依托单位时,可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统筹考虑。此外市财政局也明确将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创新发展全链条需求,做好资金保障的支撑,为强化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提供支撑。

  (三)积极推动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

  我市主动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及政府引导作用,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来穗,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其中,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下称黄埔材料院),建成了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并投入使用,支撑我国航空航天、轮式装备、立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共建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下称集成电路院),建成国内首个12寸FDSOI研发线,填补国内2X纳米以下FDSOI量产技术空白,成功开发国产第一颗车规级引擎控制芯片并获得多家龙头车企订单。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获批建设纳米产业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研制全频段5G滤波器产品并进入3大客户。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建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下称广天院),并通过该院引入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中科宇航落户南沙,建设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基地,研发的“力箭一号”火箭多次成功发射,并开始执行航班化发射任务。依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2023年获批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4项,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构建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增强平台建设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集成电路院研制的碳化硅控制器及相关技术方案,获得多家国内外行业巨头订单,合同额累计4000万元。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成立仅2年,已与100余家企业进行合作洽谈,签署合同额近亿元;该院因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获得6000万元出资,设立首期规模1.5亿元研究院创业投资基金。

  三是面向天下英才聚而用之,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才引智作用,努力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紧紧抓住科学“帅才”,汇聚战略科学家(院士)数十人。赵宇亮、韩恩厚等院士领衔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集成电路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获邀参加总理外国专家座谈会并获得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紧紧抓住平台建设的骨干力量,汇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集聚15名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紧紧抓住人才后备力量培育,汇聚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和博士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从海内外共引进18名全职PI,培育百余名博士。

  (四)着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五大核心功能”建设能力。

  过去一年多来,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强化提升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金融赋能“五大核心功能”建设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支撑产业发展为重心,强化产业技术供给能力。技术供给能力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天院助力引进中科宇航落户,2023年6月,首枚“广州造”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刷新我国当时最高纪录。黄埔材料院建设的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基本安装调试完成,将成为我国攻克航空轮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技术保障。

  二是以形成高端人才“蓄水池”为目标,人才引进培育再上新台阶。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挥自身引才引智磁场作用,努力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逐步形成高端人才“蓄水池”。建立市区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子女入学、出入国(境)、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让各类高端人才在穗安心科研创新。截至2023年底,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

  三是以实现市场化“造血”为导向,架设成果转化关键桥梁。

  积极推动科研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高效的产学研转化平台,打破实验室与市场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从理论研究阶段快速过渡到实际应用阶段,切实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创新主体投入成果转化中来,形成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让科技成果成为驱动市场持续繁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自我“造血”功能。

  四是以领域技术优势为抓手,围绕专业领域集聚孵化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具备源源不断技术供给能力,孵化企业是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的重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已通过技术作价入股、建设孵化载体等方式开展企业孵化已初见成效,技术作价入股50余家企业。

  五是以构建多元化“输血”机制为引导,推动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与新型研发机构业务的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技术孵化企业,让科研团队变成科技企业;以技术判断参股企业,将技术和资金转化为股权;以企业发展反哺科研或接力孵化。支持推动广州产投集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设立了50亿元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已有广纳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超过8亿元。

  (五)落实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相关情况。

  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政-产-学-研-金-服”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联盟于2023年6月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包含 38 家新型研发机构。依托联盟常态化组织各类精准服务、产学研对接等活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定期路演、揭榜挂帅机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市场、金融、产业界的对接,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从“单兵作战”迈向“联动共赢”,走出产业界“出题”、新型研发机构“答题”、相关机构“服务”的全链条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子。联盟已陆续开展联盟成员单位走访调研活动,不断优化“走访调研+跟进服务”闭环服务,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二是以“需求侧”为牵引,强化提升“供给侧”攻关能力。开展广州市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系列活动,由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同志等带队,会同市国资委以及30余家平台机构负责人,与广汽集团、广州工控集团、金发科技、视源电子、东风日产等开展了多场精准化对接活动,就当前我市相关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卡脖子技术需求及各平台技术供给情况等进行交流,推动全方位技术研发合作,在前期梳理对接数百项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120余项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需求对接,30余项技术已达成合作意向。

  三是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采用“线上数字化匹配,线下当面对接”方式,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开发上线“湾创产学研”APP小程序,发动相关机构和我市众多科技企业共同参与,认真梳理填报相关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供给需求,让机构的众多研发成果与上万家企业技术攻关需求自动匹配,使对接更精准高效,已经促成14家新型研发机构140余项成果与30多家科技企业技术攻关需求精准对接。开展“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促进大院大所与其他市场要素更好地互动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结合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情况,精准组织26家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投资机构、银行等参加“走进大院大所”腐创院专场活动。

  四是积极组织市人才项目申报。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才引智作用,努力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意见》也明确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及其人才团队,按市属单位享受市级现有人才政策相关待遇。目前,已有多家相关机构已获得市级相关人才项目和补贴,有力推动促进了研究机构引才引智工作,为相关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积极推动继续与相关高水平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主动对接服务,协调解决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围绕建强建实一家机构,引进一批人才、配套一个园区、设立一支基金、孵化一批企业、打造一家专业联盟的“六个一模式”,全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全链条发展路径,推动机构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合作共建,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洽谈,加大与省内在穗科研机构的互动交流,依托在穗优势科研力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制订共建协议和建设方案,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我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是加强政策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等文件要求。发挥好相关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扎实做好技术供给、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企业孵化等工作。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完善现代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引进培育、市场化薪酬激励、财务资产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培育等全方位制度。

  三是加强技术供给,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力量,紧贴“需求侧”企业需求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四是加强人才引育,着力培育引进一流人才。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广州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氛围,加强与依托单位的互动协作、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合作,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引进一流的人才和团队,打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

  五是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方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密切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同时,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制度,保障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人员的权益和积极性。

  六是加强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高精尖企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领域和支撑集聚企业等优势,内部裂变培育一大批技术先进的高精尖企业;通过科技成果作价、资金投入等方式参股孵化企业,发掘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在广州孵化和落地。支持推动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利用自有物业、闲置楼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推动创办或引进孵化的企业落户。

  七是加强金融赋能,助力提升转化孵化效能。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多与社会上各类风投创投机构合作设立基金,另一方面积极申请2000亿元规模的广州产投创投基金、50亿元规模的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等各类政府引导基金,为成果转化和孵化企业赋能。

  感谢您关心和支持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市科技局将结合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抓好落实,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3月25日 

  (联系人:夏万志,联系电话:83124162)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