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人大建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294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4-05-16 10:47:10

穗科函〔2024〕6号

张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第20242294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税务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5月8日进行了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我市相关科技工作情况

  (一)强化创新创业人才供给。教育、科技、人才循环愈加畅通,全市现有65位两院院士,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首批人才入站。一是持续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完成市级重点人才政策体系修订,按照“认定+遴选+择优”的方式,围绕1条科技人才成长链条配置不同阶段需求的资源支持,采用引进和本土培养2种方式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杰出人才3个层次进行分阶段支持人才成长,形成了梯队合理、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123”人才支持政策体系,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提供智力支撑;印发《广州市关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完成2023年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项目境外高端人才目录》修订。目前已完成2023年度市级人才项目遴选工作,2023年12月29日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个税补贴的受理审核工作。二是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扎实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截至2023年底,汇聚1.57万海外人才在穗发展,同比增长19.37%;累计发放人才绿卡超1.4万张,已有25名外籍专家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成功举办2023海交会,首次发布国家留学人员综合服务平台,达成人才、项目意向签约650余项。三是推动搭建青年人才成长阶梯,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首批支持超1800人在穗开展科研创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较去年翻一番;全市新增86家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44家联合培养单位共同招收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328名。

  (二)持续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一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度全市R&D经费达到988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较上年增长12.1%,当中企业R&D经费支出625亿元,较2021年增长13.2%,企业R&D经费增长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20年的44.79%上升至2022年的68.24%,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市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科税联动推动税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国家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税额减免、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以及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数据显示,全市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逾9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减免税额逾100亿元,均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效发挥了科税政策协同效用,同时持续推动企业研发费用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高校加强与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等。提升企业创新布局,强化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创新布局,目前我市已获批建设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9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强化提升供需侧技术攻关对接。支持企业精准对接重大创新平台,开展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系列活动,会同20余家平台机构负责人,与广汽集团、广州工控、金发科技、视源电子等开展了多场精准化对接活动,围绕我市相关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卡脖子技术需求及各平台技术供给情况等,推动供需方技术研发合作,完成100余项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需求对接,近30项技术已达成合作意向。开展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技术攻关专题,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需求,提出并组织实施项目20项;推动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递补支持专题,鼓励在穗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承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支持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项目23项。支持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联合市国资委面向514家国有企业公开征集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并推进相关对接;发布10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案例”。

  (四)拓展多元科技投入途径。一是出台《广州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从优化间接融资支持、加大直接融资支撑、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等13条具体措施举措,引导金融资源向各类科技企业项目、重点科创产业链群集聚。二是大力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举办“领头羊”拟上市企业评选、“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评选等系列活动,做实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加强与证监部门、证券交易所的沟通协调,引导科技企业合理申报拟上市的交易所和板块,加快上市进程,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32家,合计市值约2.8万亿元,募集资金超7000亿元。三是推动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和500亿创投母基金,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215亿元,累计投资广州项目达130个,4家获投企业成功上市;发挥“资本招商”“基金招商”作用,投资德睿智药、英美达等11家企业在穗落户。四是提高科技企业间接融资供给,用好阶段性科技创新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信贷投放,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超14%、26%;风险共担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发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截至2023年底,资金池累计为我市11855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金额1724亿元,发放贷款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以更大范围推动“以投代评”“以赛代评”“以赛促评”机制,实现双创赛事创新升级,2023年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超5000家企业报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您关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很有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广聚英才推动科技人才引育破题。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做深做实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优化领军人才项目团队整体引进和配套服务机制,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顶尖创新团队。持续实施“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做大做强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加快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驿站试点建设,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培育具有“院士基因”的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基因”的创业者。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营造可预期的一流企业家成长生态。

  二是强化产业技术支持。完善市校(院)企联合共建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递补支持”、产业化落地“接续支持”,深入参与“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加快推进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布局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合成生物学等新赛道,推动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主园区建设运营,完善“研究院+基金+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在穗培育、集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

  三是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企26条”,发挥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等榜单“风向竿”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推动落实《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我市21条产业链,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功能定位明确、目标激励相容、成果产出高效的创新联合体,构建“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主体。引进更多风投创投和天使投资机构,更好发挥产投、创投、科创母基金“以投促招”“以投促引”作用,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科技信贷新模式,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倍增行动。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13日 

  (联系人:张静,联系电话:83124170)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