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037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18-06-15 05:48:03

穗科创函〔2018〕784号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带,对接广深科创走廊的建议》(第1037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金融工作局以及海珠、天河、黄埔、番禺、南沙、增城等区与我委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贵单位倪奕忠调研员于本月初进行了电话及邮件沟通,经综合市发展改革委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大力推动科技园区规划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我市在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挂牌子,设立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挂帅,研究决定广州自创区建设重大事项。目前,已研究制定《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加强自创区园区发展顶层设计,构建广州自创区“一区十九园”发展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区域集聚规律,推动自创区各园区协调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我市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强化东部创新带相关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科技部火炬中心提出将广州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广州科学城已聚集一批优质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企业,广州生物岛已成为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国美、小米、欢聚时代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项目,天河智慧城、广氮-奥体片区已被规划成为未来智慧产业的重点集聚区,广州大学城逐步发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健康产业、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基地作用,增城超视堺(富士康)科技小镇、番禺思科智慧城和广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一批产城融合的科技小镇正有序开展建设。

  三是创新园区发展治理模式。我市已开展广州国家自创区建设统筹评价及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模式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创区园区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将探索建立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试评价工作,引导全市园区实现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出台《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将选取一批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运营机制相对滞后、空间布局缺乏统筹、配套设施不尽完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低效产业园区,通过淘汰退出、重组盘活、引入置换等多种方式,优化园区布局和产业结构,力争单位面积产出实现倍增。

  二、加强重大产业引进与合作

  一是发挥世界级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我市在东部创新带先后引进了富士康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通用(GE)生物产业园、韩国乐金8.5代OLED面板项目、创维智能产业创新基地、金誉集团集成电路项目等项目,同时加强国际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富士康等世界级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和推广效应显著。

  二是强化对国内外产业靶向招商。以欧美日韩及国内主要城市为重点,开展“点对点”招商。一方面拓展海外产业招商渠道,借助黄埔区等区外资龙头企业以及美国硅谷科技协会、英国贸易投资署等海外机构的力量,获取重要投资信息,提高靶向招商的“命中率”。另一方面瞄准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创新企业溢出效应明显的区域,选择一批企业总部、民营企业500强、上市公司的新技术新业态项目,从政策支持、市场拓展、技术合作、资金扶持等方面开展靶向招商和合作。努力将我市打造世界级企业总部基地。

  三是发挥平台区位优势。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平台、海尔全球产业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亚信数据总部、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广州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已落户南沙,将逐步集聚形成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南沙区与国家发改委共建的“南方(南沙)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中心”正式运作,至今已举办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产能技术合作研讨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全球环境展望-世界科学家大会”等国际性产能合作会议。番禺区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抓手,将发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朋友圈”的支撑作用,争取更多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在番禺转化落地。

  三、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市财政投入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与引导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早中期科技创新企业。从创业投资机构落地、创投人才引进、跨境风险投资对接等多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有效激活广州创投氛围。推动各银行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创新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和管理机制,推动创新科技信贷产品、推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二是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发展环境。指导有条件的区政府建设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平台,加快广州股权投资基地、万博基金小镇、广州创投小镇建设,吸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私募投资基金机构、财富管理机构入驻,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支持创新创业。高规格建设广州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广州新三板企业路演中心等投融资对接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广州风险投资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促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天河、黄埔等区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各区政府重要的新型投融资运作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基金、产业直投、PPP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本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应。

  四、开展价值创新园区建设行动

  一是构建价值创新园区发展体系。制定《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高端引领、龙头带动、全链集成、多维融合、开放共享的10大价值创新园区。重点培育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番禺智慧城市价值创新园等6个千亿级IAB产业集群,引导形成1-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提升东部创新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精心打造一批价值创新园区。番禺区将广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建设成为“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生态小镇”价值创新示范园,加快打造智能、创新、绿色、共享的国际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城。黄埔区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IAB三大价值创新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重点聚焦IAB产业促进相关企业发展。海珠区正在筹划建设“1+4+4”梯度型海珠价值创新园区体系,即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打造为国内龙头价值创新园区,将中大国际创新谷、TIT创意园、洋湾创新岛、M+创工场等4个园区建设成国内一流价值创新园区,将广州国际媒体港、启迪中海科技园、海珠区科技产业基地、广州之窗商务港等4个园区培育建设成为高成长价值创新园区。

  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深化科技创新领域的改革。实施简政放权,将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珠江科技新星、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专题作为项目立项决策权下放试点,修订完善并印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穗科创规字〔2017〕3号)和《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穗科创规字〔2017〕4号)。修订《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针对目前影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因素,着力完善技术转移转化市场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落实《广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补助实施办法》,鼓励企业主动承接高校、科研机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二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印发实施《广州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穗府〔2017〕6号),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从完善政府创新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六个方面共提出29项改革事项和80项重点工作任务,2017年底已完成其中62项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释放了我市创新创业的活力。

  六、加快完善交通体系建设

  目前,我市正把握广深走廊建设的契机,抓紧连接各个重大枢纽、建设重点路网,完善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其中,天河区规划填补天河区东部、北部、渔沙坦轨道空白,加密天河区东西向和南北向轨道路网,将有效强化天河区与市级重大枢纽的轨道联系,高效串联天河智谷片区与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等各个区域,同时完善东北部区域路网及其与中心城区的连接,推进东部地区纵向交通网络建设和构建地上、地下交通网络体系,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及天河区东北部建设奠定基础。番禺区加快区内的走廊核心和节点周边以及与区内其他平台和创新节点的交通连接,推进南大干线、国际创新城金光东隧道工程、新造路工程、广医新校区南侧道路工程、市新路扩建工程等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形成便捷联通核心节点及区内重点平台项目的交通路网体系。南沙区方面,地铁4号线(南沙客运港至黄村)已建成,正在规划“知识城至南沙线(知识城-万顷沙)”项目,将成为贯通我市南北向的快速轨道交通骨干线,实现中新知识城、第二CBD与南沙优化调整区的快速直达,解决广州市南北向三大组团间的交通需求。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打破路径依赖,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两大创新平台建设。

  (一)促进科技园区与创新走廊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建设发展工作统筹。加强省、市、区工作联动,推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研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广州自创区发展。落实《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发挥创新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我市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大脑”和“重要引擎”。加快建设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等重大创新平台。

  二是推动园区特色创新发展。强化广州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制定促进科技园区特色发展及特色产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引导全市园区实现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实施《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选取一批试点示范园区实施“市区联动”、“精准帮扶”,加快转型升级。组织实施《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整合龙头企业要素资源,重点推进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番禺智慧城市价值创新园等10个价值创新园区建设。

  (二)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聚。

  一是做强做优做大一批优质创新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和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创新企业行动。围绕IAB、NEM产业和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引进一批集聚国际高端要素、高技术含量的科技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双提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二是推进建设一批优质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面向市场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扎实推进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建设富士康超视堺项目、乐金8.5代OLED产业基地、GE生物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

  三是引进培育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组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加快集聚更多高端产业人才。实施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引才、培才、优才”三大计划,构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链。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探索在国际人才集聚区域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推进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为绿卡持有人中的顶尖人才提供更大力度的待遇支持。

  (三)提升自创区重大创新平台。

  一是推进重大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广州,加快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科学省实验室、环境科学省实验室落户。推动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广州超算中心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斯坦福国际研究院落地建设。争取构建一流的实验室体系。

  二是打造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围绕IAB、NEM产业打造一批专业高端行业发展支撑平台。推动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等建设,带动打造千亿级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广州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及新松机器人南方总部基地等平台,吸引智能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及总部集聚发展。推动国际生物岛、百济神州生物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形成生物与健康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支持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华南大枢纽”。推进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运,加快建设广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版权贸易基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加快新三板大厦建设,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华南分中心落地。

  (四)深化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加强政策创新和突破。推动实施《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管理权限下放,为跨境研发活动、生物材料检验检疫和进出口等提供优惠和便利化的政策。制订实施《关于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决定》,加快构建更完善、更精准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广州模式”。鼓励各区开展政策创新和工作探索。

  二是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等改革。推动华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通关、仓储物流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南沙新区开展医疗机构使用境外已上市但我国未获准进口注册药品试点申报。推动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申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加大普惠性创新激励力度。

  感谢贵单位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8年6月7日


  (联系人:李家华,电话:83124196)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