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单位提案第1022号重点提案的答复意见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17-11-03 06:13:15

穗科创函〔2017〕1465号

市工商联: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壮大民营创新主体 推进协同创新共享发展的建议》(第1022号)收悉。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把该提案作为温国辉市长督办、刘悦伦主席配合督办的重点提案,由我委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局、知识产权局、金融工作局等部门办理。为做好提案的办理工作,我委组织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了办理工作方案,成立办理工作小组,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9月11日,温国辉市长带队,邀请刘悦伦主席和贵单位有关领导一起到广东聚华和万孚生物两家民营企业实地调研,并组织广州地区民营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7家单位座谈,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对提案办理工作进行再部署和安排。

  前期,我委会各会办单位意见形成了提案答复稿,在征求市政协提案委、贵单位及各会办单位意见后呈报刘悦伦主席审核,再呈报市政府。现将经温国辉市长审定的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民营主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 出台政策,营造民营企业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我市立足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大力推进“三中心一体系”、三大战略枢纽,积极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枢纽型网络城市,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出台了“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和集聚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涵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产业领军人才、深化科技金融等内容,形成了国内领先、有相当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9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任学锋同志主持并讲话,温国辉市长作了工作部署,刘悦伦主席出席。大会发布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穗字〔2017〕19号),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2. 加强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创新主体集群。我市不断夯实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基础,大力构建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资金补偿、新三板挂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标杆企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争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科技企业上天入地”的良好局面。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共有科技创新企业14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0%;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362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739家,增量超过全国新增备案量的十分之一(2.5万家),增速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之首,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以上;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184家,其中民营企业129家,占比达70%。入选2016年产业领军人才的11家创业领军团队企业均为民营企业;10家创新领军团队企业均为民营企业;10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所在单位,7家为民营企业,占比达70%。30位杰出产业人才中20位所在单位为民营企业,占比达66.7%。目前,民营企业约占全市电子商务企业的95%、机器人企业的90%、生物医药企业的90%、大数据企业的90%、物联网企业的85%。

  3. 促进专利创造,打造知识产权运营高地。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先后出台《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知识产权局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支持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全方位为民营企业加快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强专项资金扶持和专项奖励。2015年至2017年间,安排专利工作专项经费3.4656亿元。2016年投入3300万元扶持包括小微优秀企业的专利技术化和专利应用。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氛围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设立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每年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全国第一。2016年举办贯标培训班30余场,培训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000余人次,引导400多家企业启动贯标。截至2017年7月底,已有237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其中民营企业230家,占比97%。充分发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和中国专利周宣传平台作用,全面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不断凸显。

  1. 加强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2013年11月成立,它是由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教育厅以及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起成立,属开放性、非盈利性联合体。联盟以产业为导向,技术为纽带,指导并依托各领域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工作,是推进产学研对接交流的公共平台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服务平台。截至2017年8月,已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了广州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广州无人机技术创新联盟、广州生物3D打印技术创新联盟、广州干细胞与精准医疗技术创新联盟等140家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成员单位1060家,其中民营企业931家,占比近90%。

  2. 组织实施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我市科技计划体系专门设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或国际科技合作,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共支持项目127个,市财政支持经费共25400万元。其中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120项,占比94.49%。2016年,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专题共立项项目137个,市财政后补助预算支持经费共27400万元,其中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131项,占比95.62%。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专题立项项目9个,市财政后补助预算支持经费共7200万元,均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2016年,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专题立项项目29个,市财政后补助预算支持经费共23200万元,其中民营企业牵头承担22项,占比75.86%。市教育局支持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与市属高校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目前,已有“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与污染控制技术协同创新研究”等14个协同创新项目,“城乡过渡带资源环境应用技术研发基地”等9个产学研基地获得立项支持。

  3.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及创新资源对接。一是组织实施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专项。根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重大科技发展布局,按“择优、择重、择需”的原则,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的优势学科领域,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平台。二是促进公共平台技术仪器共享。我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广东省科技厅、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共同筹集资金组建广州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大力推动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并将相关要求纳入重点实验室科技专项的申报条件中。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大型科研仪器78台,数量居全省第一,都已在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登记开放共享,其中100万元-500万元的设备占24.4%,50万元-100万元的设备占64.4%。三是促进民营企业与创新发展资源对接。承办了工信部第三次中美中小企业政策对话会,与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全球事务中国办公室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美国领事馆共同举办了3D打印技术、智能后段包装技术等活动。先后举办了中韩(都市)消费者工业项目活动对接交流会、乌克兰新材料科技成果推介会等中外交流活动30余场,邀请外国专家到我市技术推介200余次。建立海内外可供转让创新项目企业数据库,共约4万项。有效地促进我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与国外创新资源有效对接。

  (三)科技市场与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 加快多元化的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由“研发机构、企业、中介、经纪人”等多元化的技术产权交易体系,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多样化、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交易所集团、汇桔网等为代表,以国有控股、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多种所有制、多层级技术(知识)产权交易体系。2016年,广州地区技术合同登记6067项,合同成交额289.58亿元,技术交易额280.9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7.8%。全市已设立18家技术合同服务点,为技术的买卖双方提供专业化技术交易合同与税收政策服务。

  2. 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是2016年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若干办法》,涵盖科技评估机构、科技代理机构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的职能作用和扶持重点等四方面,内容全面、力度超前、亮点纷呈。通过办法进一步引导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创新要素无缝对接,充分释放科技中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设立了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全面贯彻落实《广州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设立了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计划3年共支持30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每家补助100万元;扶持50家科技服务机构,每家补助不超过50万元。至2016年底,已支持41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壮大一批科技服务龙头机构和培育一批服务品牌。三是配合省科技厅开展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工作,搭建面向华南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

  3. 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券。2016年,我市首次实施科技

  创新券工作,全年组织发布了5批共计528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由市内中小微企业及创客向其购买科技服务。经统计,2016年全市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申领创新券项目394项,发放额度5269.24万元;全市140多家中小微企业审核兑现创新券服务项目259项,共计616.96万元。通过创新券,较好地激活了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的创新热情,撬动了中小微企业的投入。

  (四)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融合不断深化。

  1. 推动民营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穗府办〔2010〕29号)、《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若干规定》(穗府办〔2013〕11号)、《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若干意见》(穗府办〔2015〕19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穗府办〔2015〕26号)等政策文件,形成市、区两级奖励上市挂牌的政策体系。至2017年8月底,全市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48家,总市值超过2.45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109家,市值占比约40%;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439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0%。上半年,新增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备案企业3169家,累计7592家,其中民营企业超过6000家,占比85%以上。

  2. 依托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壮大民营创新主体。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市场自2012年8月9日开业运营以来,培育中小微企业成效显著,推动民营创新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目前正在中国证监会及省政府指导下打造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综合平台。至2017年8月,中心累计挂牌展示企业7448家(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其中广州市5716家),培育了43家挂牌企业挂牌新三板,另有71家停牌待转,已发展成为我市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摇篮。市政府职能部门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开展板块共建,设立“广州科技创新企业板”、“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板”,作为扶持科技创新、民营创新政策落地的抓手。

  3. 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一是出台《广州市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资机制十条工作措施》,扶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投融资。2016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322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全市贷款余额高4.7个百分点。二是组建广州市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设立首批中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中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票据贴现难贴现贵问题。三是出台《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5亿元的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12家金融机构共建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母基金,撬动社会金融资本360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发展顶层政策设计。

  结合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扶持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相关的配套落实文件与实施细则,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统领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推进“三中心一体系”建设,打造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在顶层设计上通过畅通民间投资、优化民间投资环境、降低民营企业用地成本、促进民营创新创造、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培育、推动协同创新、完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政务环境、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多途径、多层次、大力度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分层分类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建设,帮助初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力争2017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新增科技创新企业2万家以上,总量达到15万家。加快遴选出百家创新标杆企业,推动形成一批综合创新能力强、在国内或国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标杆企业。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科技经费倍增计划,坚持80%科技经费投入企业的目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推动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立比例提高至40%。二是大力推进实施“IAB、NEM”计划。围绕省确定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IAB、NEM”(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三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2017年,力争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25%以上,约达40000件。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和运营服务。设立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资金,助推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引进和培育。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一流、全国领先,在全球相关领域并跑乃至领跑的企业、项目、技术和平台。

  (三)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

  一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工作重心由单纯注重“量”的增长向“量质并重”转变。一方面争取2017年新组建10家左右各领域创新联盟;另一方面注重提高联盟产学研协同创新质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选取一批已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高效产学研联盟培育发展成示范联盟。二是全面建成一体化资源对接和科研众包平台,强化产学研对接交流服务。进一步增强对接活动的针对性,找准各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痛点”和“盲点”,举办多场线上线下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筛选、梳理、打磨高校及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联合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展项目路演及投融资对接。力争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活动”。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好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通过项目、资金、联盟带动,促进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技术平台。

  (四)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

  一是加快推动设立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加快设立财政投资规模50亿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宗旨,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要求重点投向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二是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不断优化政府服务,保证企业挂牌、上市“绿色通道”高效运行;实施稳定的企业挂牌上市扶持政策,形成省、市、区三级联动;加强专业指导,密切联系境内外证券交易场所、更广泛培育科技创新型拟上市企业;继续举办高质量的路演及投融资对接活动,推介展示我市科技企业。三是大力推进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支持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申请新三板推荐业务试点资格,更广泛培育企业挂牌新三板。争取发挥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在全国同类交易场所中的领先优势,以其为主整合全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打造服务全省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培育规范园地、融资中心、政策及资金综合运用平台,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五)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一是加快华南技术转移交易中心建设。结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为加快解决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痛点”,立足现有技术(知识)交易基础条件,积极探索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加快出台《华南技术转移交易中心建设方案》,并呈报省政府审批。二是加快推进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级、精品化、专业化”的原则,以“互联网+”思维加强资源集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供需双方网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的相互促进。三是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券专项。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券政策宣传,进一步激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申领、兑现科技创新券工作的积极性。启动广州市超算服务券的申领、发放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券带动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更好更多地利用公共平台技术。

  (六)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政务服务。

  一是市、区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优化政务服务,建好服务平台,不断完善、落实用好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为民营企业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解读,保障政策实施效果,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将继续通过举办宣讲会、经验交流会、专场辅导会、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等现场活动,采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刊发报道以及利用即时通信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发动,扩大政策的知晓度。

  感谢贵单位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7年11月2日

  (联系人:陈烯,联系电话:83124033)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