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030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22-06-28 16:33:37

穗科函〔2022〕9号

尊敬的马玉宏委员:

  《关于开展科技成果供给端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的提案》(第4030号)收悉。您提出的调整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科研资源配置方式,对重点科技领域和方向进行全链条持续性扶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帮助以及为科研成果转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等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构建分类有序的经费资助方式和评价机制,突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市场化企业支持体系

  一是全面优化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将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 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与科技计划体系紧密结合,提高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益。规范市财政科技经费“3+3”资助方式,即3种“前资助”方式:竞争性前资助、协议类前资助、定向组织前资助;3种“后补助”方式:政策性后补助、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新的资助方式大幅减少了传统依赖专家同行评议的竞争性项目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拓展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等创新评价机制。

  二是构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市场化企业支持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出台《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市场化企业支持体系工作方案》,推动“财政资金为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方式向“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式转变。依托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发掘并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充分激发“创”的活力。2021年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共吸引2667家科技企业报名,6家企业晋级全国总决赛50强,占比超十分之一。通过“以赛代评”机制,2021年广州市共投入8160万元支持251家企业,单个企业最高支持额度达到200万元。

  三是发挥“投”“贷”等金融工具作用,以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为抓手,大力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对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支持。截至2021年底,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累计落地运营16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48.99亿元,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61个,投资金额11.56亿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为超6550家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达70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500亿元,并带动合作银行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放款超2000亿元。

  二、面向广州市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下的“重点领域研发—成果产业化—制造业支撑”体系

  一是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印发《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广州市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医疗、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9大专项。建立分类攻坚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突破“卡脖子”技术。试点实施“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由广州市龙头企业提出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面向全国征集最优研发团队、最佳解决方案,首批共征集到54项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在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探索试点“总师制”管理模式,以钟南山院士为专项总师,围绕恶性肿瘤防治、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重点领域选题攻关。

  二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成果转化类职称等方面进行突破探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制度体系。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广州试点工作。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促进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依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公共技术基础服务平台,整合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资源,吸引部属高校人才团队来穗创业发展,推动部属高校先进科技成果来穗转化、产业化,为广州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重要平台支撑和服务支撑。

  三是打造制造业支撑体系。结合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链长制”工作,实施科技企业主体量质齐升工程,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解决制造业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及共性难题,支持培育一批体现广州产业特色的服务型制造项目、服务型制造企业和服务型制造平台,打造制造业创新体系新生态。截至2021年底,获批建设1家国家级和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7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培育了10家国家级,3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

  三、多措并举加大对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投入,形成产业链条上下游资源协调发展机制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自颁发证书之日起三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当年内,其企业所得税暂按15%的税率预缴,在年度汇算清缴前未重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按规定补缴税款。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企业或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的,就评估增值部分缴纳所得税,并允许在5年内分期纳税。企业转让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纳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转让所得范围,年度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而给予科技人员的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奖励,取得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可递延至股权转让时再征税;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在不超过5年内分期缴纳;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制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而给予科研人员的现金奖励,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是支持专利转让许可。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院所、国有企业专利成果,推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建设高校专利转移转化中心,促成相关专利实施、转让、许可、作价入股金额8亿元。2021年,全市专利转让14702次,专利许可1076次,居全国城市前列。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聚焦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在通信、芯片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生物医药、汽车、石油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10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以及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3个高校推动建立17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共培育30个高价值专利组合。

  三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广州现代产业研究院等20多家单位开展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形成由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宽领域创新平台服务体系。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成功为企业对接3795名科技特派员,解决820余项技术难题。建立全国首个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成立湾创天使一号基金,引入14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孵化。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州赛区),推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城基地与中关村青创汇合作,首批13个项目入驻。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10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省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2021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5418项,成交额2413.11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477.32亿元,居全国前列。

  四、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容错制度环境

  一是赋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收益分配权,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对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进行审批或者备案,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及关键核心技术的除外。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给国有全资企业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给非国有全资企业的,是否进行资产评估由单位自主决定;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国有股份的退出机制。

  二是允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通过离岗创业、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及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兼职等方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按照有关规定取得合法报酬。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等方面的权利。对于兼职的科研人员,兼职期间可就兼职期限、保密内容、知识产权保护、收益分配、后续成果归属等与所在单位、兼职单位进行约定。

  三是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牟取非法利益,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的,不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而产生决策责任。开展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仍发生投资亏损的,不纳入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五、下一步工作

  一是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加强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的联动和接续,与省科技厅联合开展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完善“揭榜挂帅”机制,依托第三方机构建立揭榜挂帅平台,对接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结合中国创新挑战赛(广州赛区),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市场化揭榜活动。

  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提升天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环中大、南沙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通“高校—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链条,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工作,进一步催生成果转化内生动力。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全面对接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最新部署,指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职机构建设,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区域性核心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组织好中国创新挑战赛(广州赛区)和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大赛,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广州中心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机构的联动,构建完整的转移转服务链条,促进更多成果就地转化。持续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继续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提升知识产权支撑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感谢您对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27日

  (联系人:张文怡、联系电话:83124036)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