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024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22-08-03 18:33:45

穗科函〔2022〕13号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建设硬科技之都 铸强广州创新内核 增强面向全球的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案》(第1024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科技局牵头认真研究办理。广州致力打造“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态,鼓励硬科技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资源要素,培育一批硬科技龙头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产业集群,支撑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升广州核心竞争力。经综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大手笔投入、大规模扶持,增强硬科技研发和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加大财政经费对硬科技领域支持力度。紧密围绕《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以“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为纲要,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3267项)和支持经费(18.3亿)再创新高,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实现连续7年快速增长。

  二是引导硬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出台《广州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大专项,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成功研发国内首套、全球第二套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巨湾技研“电动汽车全球最快充电技术”实现8分钟内充电至80%;高云半导体成功量产国内首款通过车规认证的国产FPGA芯片,在汽车、通信等领域逐步实现国产芯片替代;鸿基创能研发的燃料电池膜电极技术实现国际“领跑”,大幅提升了国产膜电极市场占有率;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完成国内首条6寸声表面波滤波器芯片中试平台建设及量产前准备。

  三是优化“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硬科技发展。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运营21只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52.77亿元,制订股权直投实施细则,投资企业云从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合作银行累计为超过7200家企业放款超610亿元。科技金融特派员通过“精准匹配”为科技金融工作站企业提供融资超190亿元。实施高企上市倍增行动,目前已有99家高企成功上市,占全市上市企业的47.4%。子基金所投项目中,云从科技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的发行上市审核,并已提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注册;多浦乐、宝德利、芯德通信、国地规划、睿江云等5家企业已完成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登记。

  二、关于以大装置带动、大平台支撑,筑牢硬科技创新源头根基的建议

  布局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夯实科学研究对硬科技的强力支撑。聚力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撑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强化核心能力跃升。

  一是以2个国家级平台为引领,巩固广州科技创新“一线城市”地位。举全市之力,完成“国之重器”广州实验室筹建工作并成立挂牌。广州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助力支撑“抗疫”大计,定制版气膜实验室、自消杀技术、复阳机制理论研究等成果有力支撑冬奥会疫情精准防控。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国家急迫需求,启动建设工业软件、智能系统、粒子应用技术等重大创新平台。已形成“1个核心战略总部+9个王牌军+N个独立团”的体系布局思路,总部正围绕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打造“五平台一基金”及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的发展布局。

  二是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是我市聚焦生命健康、海洋、能源等领域谋划布局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标志着我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有力支撑我市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三是以N个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增强广州硬科技策源力。加快提升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累计获批国家级(76 家)、省级(62家)重大创新平台138 家。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3月由科技部批建,是全省首个获批的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印刷OLED等“卡脖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即将进入商业应用。4家省实验室汇聚了钟南山、徐涛、张偲等一批院士、近17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双聘、全职人员累计超2600人,累计获得国家、省级项目58项。合作共建14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中国科学院系统、复旦大学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和顶尖高校,在我市合作共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等14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数量占全省(共20家)70%。累计引进院士17名,孵化高科技企业53家,集聚高端科研人才2000余人,获得省级财政经费立项支持4.33亿元。

  三、关于以大产业联动、大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典型示范产业集群的建议

  一是积极构建新型支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科创领域。出台《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市场化企业支持体系工作方案》,强化科技金融基因属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遴选机制。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联动创新机制,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作为主阵地,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参加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参赛企业获得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融资支持达35亿元。优化《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更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机构资金的杠杆作用。2021年撬动银行为企业提供授信规模超200亿元。

  二是着力推动企业量质增优,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设立企业创新计划,落实《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搭建科技型企业成长链条,打造一批“硬科技”企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出台“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开展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行动,加强高企培育督导,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2022年第一批高企申报数同比增长110%。“四上”高企增加值达4497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5.93%。独角兽企业达到16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19家高水平企业研究院。

  三是高位推进“链长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产业集群。实行“一链一策”“一企一案”,推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依托“链长制”,广州将推动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创等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建设超20个千亿级产业链群以及一大批百亿级新兴产业链群,形成“万千百”规模化硬科技产业链群梯队。协同周边城市打造的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三个集群跻身先进制造业“国家队”,率先在全国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标杆,将成为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同时,广州颁布实施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坚持产业第一,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软件和信创、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硬科技产业链场景。

  四、关于以大格局开放、大范围合作,开拓硬科技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建议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修订“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聚焦“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实施“岗位特聘”制,评聘合一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赵宇亮、张伯礼、方滨兴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团队来穗创新。积极推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申报推荐工作,我市共11人入选2021年国家火炬计划,居全省第一。2022年国家火炬计划申报人数达52人,同比增长44%。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申报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实施“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聚焦“高精尖缺”产业人才,通过项目经费、人才奖励、房租补贴等多种方式,靶向支持产业人才和团队。截至目前,已累计遴选出创新创业领军团队80个、创新领军人才和杰出产业人才237人。充分发挥重点领域领军人才带动作用,引进培育人才“珊瑚礁”。

  二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高规格承办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获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论坛得到了全球科技界高度关注,吸引了超130位院士专家参加。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硬科技产业合作,2020年以来,科技部批准我省建设的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均落户广州、数量居全国第二。借助“广州市驻国外办事处—广州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广州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三位一体广州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成广州与旅美科协、以色列教育部等42家境外机构签署合作意向,为广州引进了文远知行等一批知名企业、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发掘出如海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优秀科研机构落地广州。

  三是加强穗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不断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南沙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联动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2020年10月,与深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第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支持深圳科研机构参与我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加快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深圳分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与东莞、中山等城市合作共建超算分中心。生物岛实验室、广州海洋实验室加强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对接合作,积极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实现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进入香港,率先实施境外高端人才资格认定,全面实施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税负水平实现与港澳趋同,惠及境外创新人才近3000名。

  五、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培育一批硬科技龙头企业和极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是围绕《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在更大范围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打造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百亿级创业投资母基金,进一步发挥科技信贷作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为硬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二是建强建实“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广州实验室建设服务保障,引领科技抗疫取得更大突破,牵引带动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五平台一院”建设,打造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持续建好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支持在穗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促进教研融合发展。

  三是制定出台《实施硬科技企业培育行动的工作方案》《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硬科技优质企业种苗,以硬科技技术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赋能制造业立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双链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

  四是实施“广聚英才”工程,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用好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改革成果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重大平台,办好海交会等引才引智活动,有效降低引才风险,吸引集聚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人才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战略科学家负责制,切实保障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感谢贵委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贵委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2日

  (联系人:郝伟,联系电话:83124129)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