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4023号和5038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2-11-18 15:35:53

穗科函〔2022〕  号

高洪昭委员、李劲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广州大学城科创成果转化的提案》(第4023号)和《关于关注广州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推动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的提案》(第5038号),被列为市领导督办的重点提案,由市政协主席李贻伟同志督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同志配合督办。我市高度重视,8月4日市政协领导带队赴广州大学城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确定合并办理两个提案,并制定了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组织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团市委、番禺区政府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两个提案针对广州大学城实际情况,在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规划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借鉴参考建议,对广州大学城建设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经综合各单位意见,并与你们在9月27日进行了联系沟通,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顶层设计和健全体制机制方面推动情况

  (一)明确广州大学城广州科技产业创新轴核心节点地位。近年来,广州积极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大学城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打造科技产业创新轴。广州大学城作为广州科技产业创新轴的核心节点和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十四五”期间,广州大学城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产业,优化提升高校重点科研和孵化平台,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应用创新示范,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驱动器。

  (二)推动融入广州创新合作区。2021年5月7日,省政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建设方案》,明确以“一区三城”的空间布局建设广州创新合作区,其中广州大学城作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体建设。2022年4月,我市以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印发推进广州创新合作区行动方案,明确举全市之力全面推动广州创新合作区建设,全面提升广州大学城建设发展能级,助力打造广州大学城“华南智核”。

  (三)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2020年12月15日,我市印发《广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城市试点方案》,明确依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产教融合集聚区,建成立足国家中心城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形成国内产教融合改革、政策“双高地”,打造试点城市“广州标杆”。其中,将广州大学城作为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产教融合特色园区。

  (四)建立广州大学城“1+6”联席会议工作机制。2020年11月25日,我市印发《广州大学城高校参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建立广州大学城高校参与试验区建设“1+6”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助力试验区打造成我市“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撑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关于优化广州大学城空间与载体方面推动情况

  (一)全面展开广州大学城规划优化提升工作。自2020年8月成立工作专班以来,从四个方面开展新一轮广州大学城规划优化提升工作。一是营造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构建企业成长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三大基础体系,南轴依托华工、广工、广医等院校等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团,北轴依托中大、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布局数字经济组团。二是改善公建配套服务围绕中心湖打造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岭南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商务酒店、展览中心等高品质设施和教育民生设施;结合中轴和外环绿地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优化现有大学校园围墙,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互动活力共享配套空间。三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对内沿南北轴和中环规划新增2条智慧电车环线,构建全岛高效便捷智慧交通体系,同时建立地面、地下步道及空中连廊等多层次步行系统,优化内环路断面,新增象限主题标示和特色道路景观节点;对外对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片区规划交通网络系统,做好过江隧道、轨道交通设施等规划衔接。四是提升环境绿化景观优化4平方公里低效绿地空间。结合高校专业特色,提升6条绿廊的主题性和体验性,打造校际交流共享平台,规划高层次人才社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大学城样板碧道、人才公园,外环增设半马赛道。目前,已形成多个比选方案,正按计划呈报市政府审议。

  (二)加快推动大学城交通体系建设。目前,广州大学城内部道路包括外环路、中环路、内环路及各环路之间的连接道路,内环路网建设较为完善,可连接核心区内各高校、生活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村等,通达性较好。外联通道包括小洲便桥、赤坎桥、官洲隧道、南沙港快速、新化快速、金光东隧道(在建)、洛溪岛至广州大学城隧道(未建规划),其中金光东隧道计划2022年底完工;洛溪岛至广州大学城隧道已纳入市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滨河路(金光东大道至金光西大道段)、大沙路(滨河路至广医南路段)、南村大道(南大干线至兴业大道)、化龙大道(南大干线至虹秀路段)、广汽中路延长线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另沙鱼洲隧道、化龙至开发区西区过江通道正在前期研究阶段。

  (三)加速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广州大学城已建设健康产业基地、数字家庭基地、IC基地、有米科技双创示范基地等4家国家级孵化器。截至2021年底,广州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使用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中大学生创办的科技企业134家,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1089人。加速建设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2021年底出台人才政策“番禺人才生态30条”,围绕提高校地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出包括校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项目扶持、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落地场景开放等五方面专项措施。通过有效发挥广州大学城“大孵化器”作用,在广州大学城周边镇(街)以及广州大学城智慧谷、万博商务区、南站新城、化龙产业园区等平台,共同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形成岛内岛外良性互动的孵化育成生态。广州大学城近年来培育孵化企业1487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3家,小鹏汇天、探迹科技入选“2022 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九尾科技、乐摇摇科技入选广州市“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讯码通讯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逐步形成了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态势。

  三、关于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方面推进情况

  (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设置“成果转化”专章,以立法形式将推动成果转化有效举措予以固化。修订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指导各区和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成果转化类职称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探索,推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构建了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制度体系。支持高校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权益比例,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归属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

  (二)支持高校广泛开展转化平台建设。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已获批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推动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10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开展相关做法探索,形成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广州大学城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广州大学城青创汇项目,协同推进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广州大学城基地、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番禺)海创人才科创中心建设,首批13个项目已入驻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省、市、区协同推动中山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落地广州大学城,会同广汽集团共同建设未来汽车产业科技园区,已于8月向教育部、科技部提交《未来生物医药与未来汽车产业科技园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支持市属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2021年以来,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市属高校与社会各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100余个,共签订技术成果转化合同及横向服务合同707项,服务收入1.2亿元,当年到账收入0.85亿元。

  (三)探索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创新模式。在番禺区启动大湾区拔尖创业人才培养联盟计划,由知名双创导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牵头,立足广州大学城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产业培育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谋划打造大学城产教融合示范区和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现已推动广州美术学院与李泽湘团队达成合作共建达芬奇创新学院意向,开展“新工科+新艺科”科创人才培育。今年7月,李泽湘团队与广美合办的“XbotPark科创训练营·夏令营”正式开营,达芬奇创新学院首批新生预计于今年10月中旬入学。计划重点推动与湾区科创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广州大学城科创研究院,打造“一中心多基地”;推动广州美术学院二级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正式成立落地,作为大湾区拔尖创业人才培养联盟计划的启动项目,为新工科教育改革、培育孵化更多“硬科技”科创团队先行先试。

  (四)推动成立广州大学城科创基金。今年以来,我市研究制定《广州番禺大学城科创基金设立方案》,由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配套支持35%,社会资本35%,番禺区引导基金出资30%,共同设立总规模2亿元(首期1亿元)的广州大学城科创基金,重点投资广州大学城未来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以及投资广州大学城内双创大赛获奖项目、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及中试研发项目,从而更好满足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市科技局积极协调,配合广州大学城管委会与番禺产投公司多方寻找优质GP,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调整优化基金组建方案。

  四、关于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推进情况

  (一)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积极推动《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立法,将“成立市级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等融入该条例,把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目前该条例已进入二审审议阶段。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资金、人才、项目、培训、指导、宣传等全方位全流程服务,全力打造创业大赛、创业e站、创业担保贷款三大项目;出台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就业创业补贴申请办理指导清单等文件,对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创业给予一定补助。安排16.8亿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大力扶持个体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二是强化创业就业指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2022年“赢在广州”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成立高校毕业生百日冲刺促就业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全市47所院校建立“就业创业e站”,贴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系列服务,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据统计,2022年1—8月全市共促进创业3.6万人,带动就业8.29万人,完成省下达全年任务(促进创业2.5万人)的144%;截至8月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5721个,广州市发放2022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9857.4万元,惠及3.29万名高校毕业生。

  (二)大力强化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建立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退出机制,持续加强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规范建设力度,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全市共有各级创业基地129家(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示范72家、市级10家、区级34家、区域性基地4家),累计入驻实体2.43万家,带动就业17.84万人。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撑,逐步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创新创业空间”的产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标准建设运营全国首家由共青团指导管理的公益性港澳青创孵化基地——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穗港澳青年提供最长2年的免租入驻期。截至目前,已有56个项目入驻,其中大学生项目7个;联合共建44家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创业青年大学生对接场地逾1000人次,提供工商注册、政策申请、导师辅导、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等14项系统孵化扶持服务。

  (三)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品牌。积极筹办开展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青创杯”、“赢在广州”等赛事品牌效益日益彰显。今年以来,支持各高校积极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共29048个项目报名参赛,推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第九届“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专门开设大学生专项赛,吸引了逾31个高校近300个大学生项目参赛;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素养,打造《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及项目路演》《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有效规避创业中的风险》创业培训课程,5月期间通过线上培训方式推出,吸引了相关高校大学生及创业青年逾20万人在线观看。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评选工作,采取“以赛代评”的方式,遴选45名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总额350万元资金扶持及配套服务,其中含获奖大学生项目20个,共计提供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及配套服务。连续11年举办“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今年设立港澳赛区,海选项目超过3万个;前十届大赛累计发放扶持资金总额约1499万元,获奖创业项目461个,直接推动落地注册企业155个,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约6000人。

  (四)持续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一是完善价值引领。指导和支持市属高校结合学科专业重大战略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正确就业观和职业生涯教育,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找准职业定位,积极主动就业,重点推进基层就业、新兴产业就业和灵活就业等,鼓励广大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二是激发内在动力。贯彻落实《广东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支持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纳入职称申报的业绩成果。广州市属高校如广州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内政策均对创业导师给予激励与保障,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强化教学配套。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市属高校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的资源优势,共享校企教学资源,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目前8所市属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5个,为学生实践和就业提供了良好渠道。今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的通知》,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榜上有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产教融合试点建设。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广州大学城为支点,着力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着力规划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平台、特色园区,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产教融合发展探索新做法、新经验、新模式,为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提供实践样本。

  (二)推进广州大学城规划优化提升。持续从营造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改善公建配套服务、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升环境绿化效果4个方面推进优化,推动广州大学城规划优化提升方案审议通过并组织实施建设。

  (三)强化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示范,在广工基地二期打造“广州大学城未来独角兽培育牧场”。加强番禺优势产业与广州大学城高校特色学科合作共建,校地协同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实效明显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逐步完善环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推动《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草案)》通过及发布实施,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等创业服务,营造“要创新,到广州!要创业,来广州!”的良好环境。

  (五)提升平台和活动支撑能力。推动建设广州大学城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筹划开展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交流会,促进项目展示与成果转化。推动运营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分层分类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一批穗港澳青年创新人才。围绕广州市重点产业21条重点产业链,开展“青链计划”,邀请相关领域上下游企业、投融资机构进行对接,引导穗港澳企业融入广州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感谢你们对广州大学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市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11月17日

  (联系人:杨敏,联系电话:83124095)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