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76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4-07-22 16:26:32

穗科函〔2024〕14号

市九三学社: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提案》(第107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金融办、市教育局、市工业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贵单位在7月12日进行了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持续加大科税联动推动税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国家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等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数据显示,全市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逾9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减免税额逾100亿元,均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效发挥了科税政策协同效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度,全市R&D经费达到988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较上年增长12.1%,当中企业R&D经费支出625亿元,较上年增长13.2%,企业R&D经费增长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44.79%上升至2022年的68.24%,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市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是金融赋能企业发展作用不断发挥。推动银行机构创新科技企业服务产品,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依托“粤信融”等平台,推动银行机构加大对名单内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对接,2024年第一季度,广州地区新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超1460亿元。风险共担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发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截至2023年底,资金池累计为我市11855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金额1724亿元,发放贷款额突破1000亿元。推动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和500亿创投母基金,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215亿元,累计投资广州项目达130个,4家获投企业成功上市,发挥“资本招商”“基金招商”作用,投资德睿智药、英美达等11家企业在穗落户。举办“领头羊”拟上市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等系列活动,做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我市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34家,募集资金超7000亿元。

  三是国企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先后出台《关于加大对监管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近5年,市属国企科技研发投入达105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2023年,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75亿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目前企业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达230项,填补国内技术或产业空白近3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达450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项3100余项。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系统配置关键创新资源。2023年,出台《广州市关于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系统配置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85家,全球独角兽榜上榜企业24家。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制造业创新共性问题,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新型储能等领域布局,已获批建设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9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是开展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技术攻关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需求,提出并组织实施项目20项;推动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递补支持专题,鼓励在穗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承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支持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项目23项。支持企业精准对接重大创新平台,开展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系列活动,会同20余家平台机构负责人,与广汽集团、广州工控、金发科技、视源电子等开展了多场精准化对接活动,围绕我市相关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卡脖子技术需求及各平台技术供给情况等,推动供需方技术研发合作,完成100余项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需求对接,近30项技术已达成合作意向。

  三强化企业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加大中试平台建设,我市企业、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中试平台59个(含建成、在建及拟建),主要由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单位独立或共同建设,涵盖了半导体、关键材料、工业软件、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支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定期路演、揭榜挂帅等机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市场、金融、产业界的对接,搭建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聚焦制造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专利审查速度,支持11家创新主体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先进轨道交通)和新材料产业开展快速预审,提升高价值专利产出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重点产业专利授权速度。 

  (三)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成市级重点人才政策体系修订,按照“认定+遴选+择优”的方式,围绕1条科技人才成长链条配置不同阶段需求的资源支持,采用引进和本土培养2种方式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杰出人才3个层次进行分阶段支持人才成长;从创新、创业2个线条,重点支持“成建制”引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了梯队合理、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123”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目前已完成2023年度市级人才项目遴选工作。  

  二是优化市属高校和技工院校专业结构支持和引导市属高校和技工院校围绕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匹配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面向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需求,广州大学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制造工程、数字经济等专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新增智能建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等专业;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力拓展新兴学科和前沿科学,在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市财政经费导向作用,创新性以“市财政经费+共建单位自筹经费”的模式组织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实现市财政经费1:10的撬动效应,引导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有组织的目标导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推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300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年均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63万名。指导链主单位组织和带动本产业链各成员单位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育,持续深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以企业为主阵地,向用人主体放权,开展我市技能等级评价认定,已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475家;2023年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4.3万人次。

  四是支持引进培育青年人才。修订印发《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优化调整我市入户要求和申报审核流程,精准放宽学历人才的社保年限要求。支持制造业领域相关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主企业等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共支持182个制造业企业、科研机构设立了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对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博士工作站的市属单位以及符合规定的博士后给予资助。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指导国有企业完善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机制,对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创新人才,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贵单位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提案,很有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贵单位的建议,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深入实施“高企26条”,引导企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功能定位明确、目标激励相容、成果产出高效的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优化“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长远的原则,积极推进子基金组建工作,引进更多风投创投和天使投资机构,更好发挥产投、创投、科创母基金“以投促招”“以投促引”作用,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科技信贷新模式,促进社会资本与我市重点产业及科技企业有效对接。

  二是加大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和各方力量,坚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思路,完善“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全链条。推动“三端”同向发力(科技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实现“三个转变”(企业从成果接纳人到出题人的转变、科技成果从被动转化到主动供给的转变、创新要素从随机组合向精准融通聚合的转变),打通“三品”转化路径(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促使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常态化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精准对接活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早打粮食”。

  三是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支持指导市属高校和技工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争取在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领域获得更多国家、省的项目支持,进一步服务好企业、创新平台,指导推动平台创新能力提升。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0日

  (联系人:张静,联系电话:83124170)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