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政协提案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099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4-07-26 17:58:54

穗科函〔2024〕17号

李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第4099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7月24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对“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力,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建议的回复

  今年4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穗府办〔2024〕7号),明确“完善市级科技项目选题、立项、验收后评价和用户反馈等机制,将成功转化目标和绩效作为科技项目重要评价因素;将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因素;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市属高校院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正式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评导向相关内容写入政策文件中,引导高校改革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动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

  二、对“加强有组织科研,建立高校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建议的回复

  一是支持高校组建产学研团队和创新平台。依托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支持有关市属高校聚焦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团队或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科技攻关。2018年以来共分三批立项建设产学研结合项目31项,其中包括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地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建设”、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汽车供应链服务平台研发”等项目。

  二是推动校地企共建科创平台。在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核心地段全力打造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为高校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建设全市首个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实现高校公共技术平台、大型实验装置、科学仪器、数据资源、文献和专利信息等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实现高校实验室和中小企业“联姻”,首批共享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实验室。制定印发《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试行)》鼓励“2+2+N”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广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打造概念验证平台,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支持中大科技园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示范园区。支持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广州大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成立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大学城基地,促进大学城人才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三是扎实开展各类校企对接活动。开展“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促进大院大所与其他市场要素更好地互动和合作,促成校企共建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聚合融通。组织“创新挑战赛”,搭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开展常态化“揭榜挂帅”。在政府引导下,全市产学研合作氛围日渐活跃,2023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50.82亿元,居全国第四。天河区以天河基地为主阵地,积极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充分对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海珠区与中大科技园联合举办“提速创新活力,赋能发展创未来”奖励资助发放仪式暨科技创新政策宣讲活动,鼓励支持园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资质升级。番禺区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深入实施“粤企专家行”“禺企专家行”等品牌活动,已服务200余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与投融资机构进行现场对接。结合2023广州国际创新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举办“产创融合·赋智链企”重点产业链创新成果产业化供需对接活动,36家高校院所、企业现场签订18项成果产业化合作协议。

  三、对“打造产业需求和高校人才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议的回复

  一是积极推动教育体制多元化改革。去年5月份以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廉奕同志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开展“在穗高校人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专题调研,研究形成《广州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为推进我市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参考。2024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中明确“鼓励在穗高校设置一批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学科专业,支持在穗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高端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培育重点产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创业者队伍。”通过树立鲜明导向,提升教育人才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实现互促双赢。

  二是推动建立完善成果信息共享体系。定期发布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制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等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2023年8月,依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对粤港澳大湾区26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22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细分领域排行榜单。推动大湾区创新服务中心等单位,围绕市场需求打造区域性的成果转化数字平台,汇聚需求、技术、项目、人才、服务等专业数据,加强互联互通。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着力打造“有组织科研智能服务平台”,组建广东省技术转移智能匹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线上总平台华转网成功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的精准匹配,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研发和高效率转化。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2023年首展数字赋能实现精准匹配模型,以数字赋能与技术驱动相结合,采用大数据技术为供需双方画像、打标签,并结合算法模型从而快速实现技术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打造“平台+数据+应用+服务”创新服务生态体系,组织搭建线上成果转化平台,覆盖各重点产业链技术入库专家2500名,人才库本硕在校生超6000名,待转化科技成果2582项。

  四、对“建立完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信用机制”建议的回复

  一是积极搭建校企互信机制。2024年1月,我市召开产教对接会,搭建政校行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现场发布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现代高端装备、医疗与健康产业链人才需求信息;集中签约了中高企协同推动长学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协议,并对市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进行了授牌。

  二是强化高校专利转化保护。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建成专利转移转化中心,开展专利权许可转让、质押交易、转移转化等专利转化运用工作,助力解决高校专利转化率低、转化难的问题。在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降低专利转化门槛,推动专利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化。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累计达成专利开放许可成交2944件次。落实《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推进广州市区域内高校开展存量专利盘活工作,对高校存量专利全面梳理盘点,筛选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推动专利加快落地转化。

  三是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我市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总文件《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我局配套印发《广州市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工作指引》《广州市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和《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等4项作为“N”的政策文件,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方面细化规范工作步骤、操作流程等,探索建立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信用机制,免除科技成果转化后顾之忧。

  五、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建议的回复

  一是支持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创新教育,截至2023年,共有9所市属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其中,广州大学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该校三创营众创空间累计培育优质学生创业团队200余支,注册学生创业公司120余家,创业团队累计获得社会融资超1亿元。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与技术转移服务密切相关的专业教育,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置有金融科技学域,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围绕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培养学生通过技术、制度、政策和创业层面的创新,结合交叉学科的办法和实际应用来解决技术和社会交叉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是支持高校开展主体人才职称自主评审。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人〔2017〕5号)精神,积极指导高校开展主体人才正高级及以下职称自主评审。至今已有4所高校(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航海学院、广州开放大学)实现了职称自主评审,2874人获评职称,其中正高级430人,副高级948人,中级1059人,初级437人。

  三是大力强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依托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广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先后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10期,培训学员近1100名。我局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积极推动建设我市工程系列技术经纪专业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以解决成果转化相关服务人员职称评审与晋级通道问题,助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73名技术经纪人参加广东省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申报,54人获评职称,其中正高级2人,副高级25人,中级6人,初级21人。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市各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优化我市创新创业生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凝聚成果转化工作合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形成成果转化工作联动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免责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各部门、全社会鼓励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二是打造需求牵引转化模式。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常态化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精准对接活动,建立完善产业需求“揭榜挂帅”机制。用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产业资源优势,在重点产业领域开放一批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逐步建立完善全市成果转化信息系统,结合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助力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在科技成果的供需两端精准匹配,提高转化成功率。从源头抓好创业者培养,完善从创业者到企业主再到企业家的成果转化人才成长链条。

  三是优化完善成果转化环境。加快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在穗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的首轮投资机制,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强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育兼具规模和能力的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5日

  (联系人:杨敏,联系电话:83124095、17728659525)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