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136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科函〔2024〕18号
吴会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科研成果供给质量,打通成果转化市场路径的提案》(第413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7月19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正式函复如下:
一、对“探索成果形成新机制,邀请企业全程参与科技研发全过程”建议的回复
一是建立“链主企业”的“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竞争机制。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主体地位。2025年度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技术攻关专题,预计支持不超过10个重点产业链重要方向,以“定向组织”方式,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织开展体系化技术攻关,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本专题从省市“链主”清单里选择“链主”转为“揭榜挂帅”选“链主”。只要符合条件、想成为“链主”的企业均可自主申报,用“谁能干谁上”取代了“谁有帽子谁干”。“链主企业”根据各自对产业的理解,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攻关,贡献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是激发“链主企业”的“头雁”引领带动作用。要求“链主企业”不仅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创新资源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还要独立或联合相关资源为创新联合体参与单位开放应用场景,具备提供概念验证和中试小试能力。同时,鼓励“链主企业”与港澳高校合作,拉动外地企业在广州设立主体承担项目,实现科技招商。在财政资金分配上,限定“链主企业”最多承担两项项目,获得财政资金200万元,充分调动“链主企业”的产学研融合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赋予更大主动权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组织者。“链主企业”作为“出题人”,要分析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痛点,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攻关方向和体系化攻关任务清单;作为“答题人”,要采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择优等多种方式自主确定各项目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必须参与各项目研究及管理工作;作为“阅卷人”,是各攻关项目科技成果的第一用户,使其成为最大受惠主体。
四是开展各类校企对接活动。开展“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促进大院大所与其他市场要素更好地互动和合作,促成校企共建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让企业参与到科技研发的全流程中,建立科技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协作机制,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聚合融通。组织“创新挑战赛”,搭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开展常态化“揭榜挂帅”。积极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充分对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在政府引导下,全市产学研合作氛围日渐活跃。2023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50.82亿元,居全国第四。
二、对“打通研究成果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设立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建议的回复
一是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制定印发《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试行)》,鼓励“2+2+N”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广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打造概念验证平台,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同时推动概念验证市场化运作,探索实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运营机制,力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发挥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的放大效应。截至5月底,母基金累计投资36支子基金25.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实缴出资212.4亿元,放大8.3倍。科创母基金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母基金合作机构投出334个项目、158.02亿元,其中投资中小微企业共295个、投资金额共118.39亿元,分别占已投项目数量和总金额的88.32%、74.92%。推动科创母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通过宽返投、宽主体、宽出资、宽认定、宽容错、高效率的“五宽一高”原则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拨改投”持续扩大引导基金规模,引导设立更多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支持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穿越“死亡谷”。
三是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出台《广州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从优化间接融资支持、加大直接融资支撑等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向各类科技型企业项目、重点科创产业链群集聚。发挥广州金控旗下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平台优势,联合广州市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与投资机构等,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医产学研金等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推动广州金控组建广州健康产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具有概念验证潜力和市场化、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医学创新技术进行培育与孵化。
三、对“通过开放共享,建设成果中试和熟化基地”建议的回复
一是加大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目前,我市企业、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中试平台约59个(含建成、在建及拟建),主要由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单位独立或共同建设,涵盖了半导体、关键材料、工业软件、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其中,由广东微技术制造有限公司联合大湾区国创中心、广州产投、增城产投、增芯科技等投资的研发中试线计划总投资61亿元,建设一条12英寸55—28纳米月产能3000片测试晶圆中试线(与增芯科技共用厂房),将按照“重资产(制造公司)+轻资产(研发公司)”方式组建。
二是举办成果产业化供需对接活动。结合2023广州国际创新节,举办“产创融合·赋智链企”重点产业链创新成果产业化供需对接活动。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的产业链需求侧,经前期需求摸查及精准匹配,最终促成36家高校院所、企业在本次活动现场签订18项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供需协议,示范引领,成效明显。
三是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2024年2月。全市首个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正式发布。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开放,聚焦信息互通、仪器共享、深化合作、输送人才“四大功能”,提供仪器共享、技术服务、送样检测等“三大服务”,首批签约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集成约2000台实验室仪器设备,覆盖生物医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诸多重点领域。
四、对“整合创新资源,全要素加速成果转化服务”建议的回复
一是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4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我市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总文件《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随后我局配套印发《广州市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工作指引》《广州市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等4项作为“N”的政策文件。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和黄埔区已相继印发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二是大力提升科技服务机构能力。通过广州市科技服务示范机构的遴选和推荐,引领科技服务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2022年下半年起,实施“以赛促评”市场化机制遴选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发动成果转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技术开发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六大领域的服务机构报名参赛,2022、2023年,分别评选出100家获奖单位并纳入新建科技服务机构“白名单”,给予前50名获奖单位共计1000万元奖励支持。
三是逐步构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按照广州实验室以及相关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的诉求,积极推动建设我市工程系列技术经纪专业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以解决成果转化相关服务人员职称评审与晋级通道问题,助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邀请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指导,持续对在穗高校科技成果成效进行分析,比较与国内其他城市高校差距,同步研究形成与我市实际相适应的成果转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各区及各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市科研成果供给质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政策设计上,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N”政策文件落地实施,推动市相关部门、重要成果输出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出台N个有效实用的支持成果转化分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成果评价作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评价导向,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建立健全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推动高校研发评价机制改革。
二是在工作机制上,加快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市委科技委领导下,成立成果转化工作小组,由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共享各单位科技成果信息,定期研究分析并对接当前各行业急需技术成果,通报重大成果转化的成绩成效,形成全社会鼓励支持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免责机制,支持在穗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权,相关部门与高校院所等单位共同建立尽职免责及容错机制并落实到位。
三是在平台支撑上,推动平台、机构和园区各展所能。以点成面,优化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功能定位,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共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等平台。加强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环中大、南沙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成果转化服务全面辐射至所在区域。重点围绕港科大(广州)、广州实验室、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质量成果输出单位,建设成果产业化示范园区。推动重点高校自建或与市场力量共建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机构。
四是从资源赋能上,不断优化完善成果转化环境。有效整合全市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建立技术经纪人长效培养路径,健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晋升路径和机制,成体系、规模化培育引进一批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不断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鼓励国有资本基金带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远”,推动以投促招、以投促创,引入、就地孵化更多优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正面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创业的优秀人物及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在供需对接上,灵活运用各类转化对接模式。针对不同行业、各类单位以及不同层次的成果,充分结合市场需求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如定期组织高校院所的重点学科面向相关行业市场主体开展专场成果推介会、创新技术及产品交流会、路演等常规活动。通过专业服务机构深挖企业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公开征集解决方案、闭门精准对接等方式,为之链接有效的技术成果并协助对接转化。每年举办好双创大赛、创交会等国家级重要活动,探索在港科大(广州)等单位举办创新创业嘉年华活动,逐步活跃创投氛围,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和投融资机构关注创新创业团队及其科技成果,以资本力量推动转化。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6日
(联系人:许鸿斌,联系电话:83124094、1862083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