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2006年广州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主报告

来源:市信息办 发布时间: 2006-03-02 16:00:00

谢 学 宁

(2006年3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2006年广州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国家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的文件精神,总结2005年我市信息化工作,表彰全市优秀政务网站,研究部署2006年全市信息化工作。市政府、省信息产业厅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柏年同志和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徐志彪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一、“十五”时期和2005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广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行使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职能,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建设“国际信息港”的战略,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城市信息化实现了质的跨越。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信息化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人才队伍持续成长,建设思路逐步清晰,为全国信息化发展做出了贡献。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3.9%,市民对信息化满意度名列经济社会发展20项指标的前五名,对政府网站满意度为89.8%。研究表明,广州信息化综合指数增长每1个百分点,将促进GDP提高0.22个百分点以上。至2005年底,广州信息化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国际信息港”框架基本形成,“数字广州”雏形初具。

  ——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覆盖全市、国际领先、大容量、高可靠的传输网络和电信网络,实现市区内100米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45.6GB/s,带宽占全国的34%。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实现1177个行政村全覆盖,403个行政村通宽带网络。

  ——电子政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市69%的党政机关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95%的政府部门建立了互联网站。政府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镇和社区,率先在全国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面向企业和市民的网上办事服务达1267项,涉及政府主要业务领域。“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国评比前列。

  ——社会信息化应用和普及水平全国领先。广州“二代身份证”、“羊城通”总发卡总量超过500万张,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超过88%,拥有全国最大的地区性POS直联网络和跨行ATM网络,银行卡持有量和交易量持续增长,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名列全国前茅。全市80%的企业实现联网管理,67%的企业建有企业网站,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网站建有率达100%,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普及并取得明显成效,89%的企业使用网络营销服务,66%的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

  ——信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保持较快增长,“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超过36.4%和32.2%。广州市软件收入约占全国软件总收入的8.3%。数字内容产业迅速发展。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年均增长11.5%。

  ——市民信息消费能力全国第一。城市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达2492.04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2%,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91.3台,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达426.4万户。

  2005年,全市信息化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信息技术应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信息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取得成果,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健全,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全市信息化进入广泛普及、深化应用、整合提高、注重整体效能的集约化发展阶段。

  (一)全市电子政务主体框架初步建立,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我市建成了政府信息化的物理基础平台、开通了公共数据平台、优化了公共网络平台、公共应用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结合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两大体系,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的主体框架,促进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增强了电子政务整体效能。一些部门利用“五个平台”,建立起跨部门业务系统联动机制,为我市“城市管理年”有效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促进了资源的集约化管理。2005年底,按照国际先进理念设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成投入运行,具备容纳全市党政机关各部门计算机系统、提供全天候运作和服务的能力。目前已为110个部门和12个区、县级市约3万多用户提供服务。

  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政府业务管理网络化。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完成信息安全设施建设,与113个市属单位联网;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开通运行财政预算与支付等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完成升级改造,实现与90个市直单位的横向联网和与12个区、县级市网络纵向互联。

  电子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取得进展,促进了社会管理精准化。通过大社保项目建成市级公共数据平台,建立了1080万自然人、25万法人的基础共享数据库,已接入14个单位,基础数据共享为减少管理漏洞提供了有力手段。劳动保障局、人事局、质监局、财政局、规划局、公积金中心等基本完成了内部数据资源整合,提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了全市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银行间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全国联网运行,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A级标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实现了公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初步实现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联网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能力。

  电子政务公共应用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提高了“一站式”服务水平。广州电子口岸集成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报关、报检、边检、海事的“一站式”网上申报,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环节成本。广州外经贸“内外一体化、全方位监督”信息应用平台有效整合了业务管理和对外服务系统,网上受理业务每月超过5000项。“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集成了106个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网站,共1935项办事指南及1267项网上服务,初步实现了网上“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提高了便民服务能力。以市民电子邮局、数字证书、市民卡为核心的便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市民电子邮局为每个市民免费提供一个实名制的电子邮箱,目前已与10个单位和部门开展合作,主动为市民提供信息服务。数字证书已在全市5万户企业中推广应用。市国税局通过网上办税系统收缴税款达158亿元,网上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比例达44%。市社会保障(市民)卡实现一卡多用,试点工作完成了首批参保人的数据采集和申领登记,在医保和医院开展了应用试点。市地税局全面推行电子报税系统,征收效率提高了16倍,代表了国内乃至国际最先进的水平。

  (二)建成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带动全市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政府部门基本实现信息化办公。在电子政务主体框架下,主要部门基本完成内部业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部门共拥有各类计算机设备2.4万台套、网络设备2000多台套、网络终端1.8万台,建立了近300个信息系统。65%的党政机关建立了电子政务内外网,85%以上部门、13.1万机关干部开展网上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取得可喜成果,已建成在线数据库380多个,总容量超过64TB。

  城市管理信息化项目应用效益明显。市规划局建成卫星定位城市测量综合服务系统,为建立“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奠定了统一的三维空间定位基础。城管“12319”投诉热线实现了投诉信息化处理和市—区—街三级联网调度管理。智能交通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率先在国内实现车辆行驶状态分析、道路拥堵实时状态分析、路线选优、行车诱导等功能。国土房屋管理、交通违法处罚和出入境业务综合受理等系统的便民利民效果显著。供电、供水、煤气、水利、环保、气象等公用事业部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和生产调度,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社会信息化进程广泛展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不断充实数字化图书馆内容,建成地方法规规章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提供网上电子图书在线阅读服务。数字文化网、网上售票、网上美术馆、网上展览、网上博览馆相继开通服务,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教育信息化水平领先全国,平均11.75个学生拥有一台电脑,852所学校建成校园网,436间学校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达1764万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全面深入开展,约90%的省、市、区医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实现诊疗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网上挂号、远程医疗会诊、电子病历应用日益普及,方便了市民就医。

  区域和社区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全国首创的政企共填数字鸿沟行动在全市建成3个村民上网培训中心、17个村(市)民上网服务站、520个村(市)民上网服务点,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电子政务社区应用系统在全市69条街道实施,荣获2005年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市属12个区、县级市建成了覆盖区、街(镇)、居委会的电子政务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站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萝岗区、越秀区、番禺区、白云区、黄埔区、天河区、荔湾区、花都区、从化市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条块结合,整合资源,在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行政许可服务信息系统、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系统、招商引资服务系统、“三农”信息化服务、网上办公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应用成效显著。农业信息网络已经进入全市9个主要的农业区、县级市、11个中心镇、8个农业重点、1条农业街、4个农贸批发市场,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发布和培训等服务。

  (三)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了一批企业发展壮大。

  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网游动漫产业基地获国家授牌认定,天河软件园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2005年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全部采用正版软件。此举体现了市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增强了投资者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的信心,促进了国内外知名软件厂商落户广州发展。

  信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高技术产值的75%;软件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42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34.5%,软件收入超过151.8亿元;信息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电信业务收入达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网络游戏、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互联网和无线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亚太信息引擎、中国移动文化产业园、南方信息安全生产基地、数字电视、微软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信息服务项目相继建设,信息服务业发展后劲充足。集成电路设计、封装、软件和汽车电子等关键产业领域一批骨干项目陆续建设或投产,信息产业链条逐步向高端延伸。

  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扩展。一是加强了调查研究,开展了全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统计调查,制定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推进措施。二是加大了典型示范带动,金鹏集团等8个项目列为国家倍增计划示范项目,广州花卉拍卖中心、广钢物流获得国家信息技术应用优秀项目。三是加强了培训推广工作,指导建立了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为近100家企业提供了免费培训。四是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广日、美晨、广百、友谊、珠啤、华德弹簧等大批企业充分利用ERP信息化手段,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电子商务进入快速成长期。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量达652亿元,增幅超过40%。黄花岗信息服务园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5亿元,广州本田、广石化等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粮食、金属、塑料等新型电子交易中心开通营业,形成了“全球采购、广州集散”的新模式。华大物流、广州商储、宝供物流等物流信息网络广泛延伸;电子票务应用迅速普及,2005年南航电子客票销售额达43亿元,2006年春运中20%的旅客采取电话订票、网上订票方式购票,广铁集团电话订票达250万张。联通19家银行的电子商务统一支付网络初步成型,技术应用领先,推进了网上购物等零售交易和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

  (四)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形成,提高了信息化整体效能。

  信息化规划和政策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与有关部门和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开展了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调查、全市党政机关信息化机构建设与管理调查,掌握了全市信息化第一手材料。召开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运行保障、综合验收和绩效评估工作机制,通过了《广州市“十一五”信息安全规划》、《关于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我市电子政务综合效能的意见》。制订出台了《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编写指南》等文件,对提高信息化综合效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政府信息化项目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信息工程立项审核流程不断完善,2005年市信息办审核信息工程项目49项,金额约为1.9亿元,节约率为13.3%。信息工程招投标管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招投标范围基本覆盖市、区、县级市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委托单位达1263个;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建立淘汰机制,登记网上询价供应商606家。政府采购成交金额7.3亿元,节约率为12%。网上采购成交金额达3.3亿元,节约率约为10%。

  (五)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扩展和完善,促进了居民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全市城区并迅速延伸至乡村。2005年广州本地光缆总长度850.21万纤芯公里,比上年增长13.9%。宽带网络水平可与主要国际都市相媲美。城域网出口带宽520GB/S,比上年增长10.4%。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45GB/S,比上年增长1.1倍。年末固定电话625万部,移动电话用户1355万,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20.7%。

  居民信息消费持续升温。城市居民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14部/百户,比上年增长8.5%,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比上年增长8.7%,76%的城市家庭拥有电脑。市区家庭上网率达59%,居民上网率达30%,家庭宽带接入率达73%,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农村居民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80部/百户,比上年增长17.7%,家用电脑拥有量持平。

  广州大学城现代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学成一卡通应用和服务日趋完善,累计发卡13万多张,应用覆盖消费交易、身份认证、公共交通、治安管理、图书管理、医疗卫生、电话通信、教学和生活设施管理等服务,给大学城内各高校师生带来了极大便利。

  (六)积极开展系列信息化培训和交流,逐步提高市民信息能力和广州影响力。

  全市信息化培训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市、区、街三级公务员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近万人次。组织开展“千村官、万居干”信息技术竞赛活动,约8000名居委会和村委会干部参加了电脑培训,掀起了基层干部学习信息化知识和上网技能的热潮,番禺区、增城市、海珠区、萝岗区等对居干、村干进行了全员培训,提高了公务员和基层干部的信息能力。编辑出版了《2005年市民网上内容服务手册》,系统介绍以广州为主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站,方便市民使用互联网办事。

  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成果。成功主办了首届泛珠三角城市信息化大会、2005中国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全国副省级城市信息化工作联席会第三次会议,加强了广州与其他地区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广州的辐射能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一年两次的全市各部门信息主管座谈会,促进了全市信息化工作的交流与互动。

  的们05 信息化工作联席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举行。回顾“十五”期间的们05 信息化工作联席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举行。回顾城市信息化推进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推进信息化必须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城市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热点问题,以需求促建设、应用促发展,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务实推进城市信息化。二是推进信息化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全球化的视野,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全局,正确把握电子政务、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中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规律,促进信息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支持是推进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了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从组织上、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推动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四是推进信息化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我市探索的“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逐步推广和深化,全市2001-2005年共有66家被评为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五是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管手段。为了适应我市政务信息化加快从分散建设向整体推进转变的需要,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和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六是注重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和推广应用,促进城市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城市信息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带动其他领域信息化的科学发展。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电子政务必须面向社会公众,才能为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活力和动力,才能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务。八是团结协作、资源共享是推进全市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化深入推进,相关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对接,优化整合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成为迫切需求,只有坚持大局观,共享资源,协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同志们,广州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国家和省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互相协作的结果,是全市信息化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信息办对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信息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化发展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化与信息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信息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发展中逐步解决。

  二、2006年全市信息化工作要点

  在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积极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把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总方针,这为我市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广州信息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信息化建设全局,按照城市信息化“五个统筹”集约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重大工程带动战略,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抓住重点、深化应用,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带动产业、注重效益,实现全市信息化又快又好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做出贡献。

  2006年,全市信息化工作重点是抓好“三个着力”,切实做好“四个推动”,力争实现“六个新进展”,全面协调推进“数字广州”建设。

  ——三个着力:一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推进一批全局性、跨部门的信息化骨干项目建设,有力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着力健全和推广一个以政府门户网站、“e证卡”工程、电子政务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和政府智能化呼叫中心为核心的便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使广大百姓充分享受到信息化的便利;三是以数据整合和共享为切入口,着力推进一批政府部门和区、县级市全面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这几项工作是我们近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切实抓紧抓好。

  ——四个推动:一是推动完善一个以宽带互联网、新一代电信网和数字电视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信息通信枢纽的辐射能力,提高普遍服务率;二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支持和培育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三是推动健全一个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为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四是推动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大力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知识和技能,为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这几项工作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抓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六个新进展:一是信息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上有新进展;二是信息化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上有新进展;三是全市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有新进展;四是信息化便民服务上有新进展;五是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上有新进展;六是信息化管理机制创新上有新进展。

  根据上述要求,今年全市信息化着重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加强信息化骨干项目建设,促进我市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网络,促进和谐广州建设。大力推进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形成基本覆盖全市道路、街道、公共场所、要害部门、公共交通系统、案件多发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框架,覆盖全市70%以上的公共场所,实现互联互控。稳步推进广州市政法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政法各部门业务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继续推进流动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扩大联网应用范围,健全跨部门数据交换机制,实现条块信息共享,促进与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促进协同监管和“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基本完成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主体工程建设,实现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促进医保、医药和医疗业务联动,促进流动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联动,全面实施区、县级市社保配套系统建设,共建共用市、区、街三级网络,完善数据中心交换平台,健全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整合监管信息,扩展联网终端,努力实现对食品的全程实时监控。继续推进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积极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地理空间、法人信息资源,推广应用卫星定位城市测量综合服务系统,提供精准动态的定位信息服务。启动数字亚运工程建设,组织2010年亚运会官方网站建设,开展亚运会各项专项规划的设计工作。

  大力推动业务关联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进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理顺和优化跨部门业务流程,推动有关部门行政审批系统有机整合和协同工作,实现并联审批和集中监管,为企业、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面推进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的实时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设,推进联网审计工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做好全国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库建库试点,加快“数字人才”工程建设,实现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制,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管理评估标准体系,建设广州市社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广州电子口岸集成化协同功能,出台《推进广州电子口岸若干规定》,加快拓展应用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智能交通共用信息平台,拓展和提高系统服务功能。加快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建设,实现交通管理决策、指挥调度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二)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便民服务信息体系建设与应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努力提高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的网站群服务水平。贯彻《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和政务公开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制定和发布实施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制度,实现门户网站中英文版和政府网站群信息共享,确保政务网站信息内容及时更新;建立政府网站搜索引擎,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网站横向联动机制,集成各部门网上服务,提高网上“一站式”服务水平。继续开展党政机关网站评比工作,重点从资源共享、政务公开、网上服务、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估。二是继续推进智能卡的广泛应用。“羊城通”新增100万张,服务拓展到公众购物的主要领域,实现网上、电话、窗口多渠道充值,方便群众的不同需求;社保(市民)卡力争发卡20万张,逐步取代现有医保磁条卡,实现医疗保险、看病诊疗、公共卫生、图书借阅等公共服务一卡多用。三是发展市民电子邮箱20万户,为企业和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工商登记、税务、公积金、水电气等公共信息。四是继续推广数字证书在报税交税、政府采购、社会保障、工商注册、网上购物等公共服务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五是深入推进卫生信息化,加快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监控信息系统,推动建立公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交换共享,积极开展网上远程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务有机融合,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利用政府网站发布行政许可事项的设立依据、审批程序、办事流程、办结时限等信息,加大力度推行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网上审批。贯彻《关于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我市电子政务综合效能的意见》,优先支持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各部门与审批服务、社区信息化等综合系统相衔接的应用系统建设,优先支持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组织结构的应用系统建设,推广“条块结合、业务协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发布-窗口办结”、“联网办公”等电子政务模式。推广机关办公自动化,力争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人人网上办公。继续完善电子政务网络,拓展内网平台联网工作,全面完成电子政务外网畅通工程,实现市、区、街三级网络互联互通。继续拓展广州市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应用范围,普及推广电子印章应用,全面实现市直单位公文信息交换电子化、网络化。启动统一的政府智能化呼叫中心系统建设,推进与各部门呼叫中心的资源整合和协同运作。

  (三)加快信息化在农村和基层的普及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建设。

  以“四个加大力度”,促进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融合。一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步建设中心镇现代信息网络设施,着力解决农村宽带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村,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切实提高农村上网用网率,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等信息服务。二是加大对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持续开展政企共填数字鸿沟行动,在全市所有的镇建立上网培训中心、在1177条行政村建立上网服务点,提升农民利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的能力。三是加大建设应用“三农”信息系统力度。建立农业数据库,推动建设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加快开发推广应用镇村综合管理系统,促进村务公开,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四是加大“三农”

  设eet费持续升温,识产权的决心,大大三三三三两两 三三两两 信息服务的力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用“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能够自主地通过网络获取农业技术、生产、市场和流通等信息,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化工作体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意见》。继续推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全市各个街镇办事处建成局域网,努力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居委会。积极开展社区党建信息化工作,推广人口动态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工作模式,加强区、县级市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集约化管理,提高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继续推广电子政务社区应用系统,力争完成全市125条街道的推广实施工作,完善综合服务平台的接口功能。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综合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协调发展。

  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国际信息港。努力构造无处不在、人人受益的网络环境,协调各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以光纤到户为核心的宽带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力争覆盖全市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积极推动新一代电信网、下一代互联网、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强化广州华南“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地位。稳步推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普及,建立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交互式服务。推进“三网融合”,提高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开展无线数字集群网络建设,在应急联动、社会治安、民航、铁路站场、电力、建筑等行业开展试点应用。开展“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宽带入户,推动百姓家庭的3C融合,选择合适的社区进行数字家庭体验中心试点。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组织落实《广州市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各项任务和措施,重点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启动政府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中心建设项目。

  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上传播能力。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和管理,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态势。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文明意识的教育。建立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支持企业开发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大力推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为重点,全面推进历史文化信息和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把文化和文献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和群众身边。加快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自然人和法人基础数据库,扩大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范围,全面推进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提高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共享应用水平。

  (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立支撑信息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制定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意见和鼓励政策,分类指导,促进企业各个环节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积极推动企业供应链信息整合和业务协同。推动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办公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支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组建一批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专题培训班,推广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企业信息化广泛深入开展。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研究出台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规划标准,规范引导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动电子标签(RFID)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试点应用,降低物流成本。组织开展2-3家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试点,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开展B2B和B2C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大型商贸和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支持太平洋电脑城、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信息平台发展在线交易,扶持一批面向专业市场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中小型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着手组建电子商务协会,开展电子商务诚信建设活动。

  加快信息产业聚集发展,构建自主创新型产业基地。一是进一步完善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南沙资讯科技园、黄花岗信息服务园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加快天河软件园高塘新建区规划建设,建设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园和半导体产业园,加紧完善产业集群公共信息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二是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聚集环境,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推动信息产业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增强通信、计算机、数字视听和元器件等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扶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推动电子信息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加快发展。三是以视频监控、数字电视等重大信息化项目推动产业链联动发展,加快微软技术中心、LINUX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科集成电路生产等项目发展。广开门路,加强集成电路、液晶平板显示、软件等关键核心产业和研发中心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信息产业领域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的协调力度。

  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为载体,建设网络文化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设计制作中心、资源中心和营销管理中心。营造适宜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培育互联网、数字内容等重点信息服务业,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发展软件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电子娱乐、电子教育、电子金融等信息服务产业,推动网易、亚洲信息引擎、移动通信文化产业园等骨干项目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通信、物流等大企业集团和跨国企业设立数据处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新业务开发中心,建设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服务世界的信息服务基地。

  (六)建立健全信息化统筹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促进全市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一是切实抓好信息化规划和政策法规制订工作。完成全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社保(市民)卡、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等专项规划和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编制工作,完成社保(市民)卡、政府信息化项目验收、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共享、信用信息等管理办法和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制订工作,编制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核规范和指南、信息工程项目概算标准。二是切实抓好信息化规划、政策和规范的执行落实工作。认真执行和推广公共性、基础性的各项标准和规范。根据政府项目验收要求,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完成项目目标的责任。制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第三方评估试点工作。依据政府采购法,建立与立项审核协同的工作机制,提高信息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规范运作水平。

  开展城市信息化理论研究,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深入开展信息化调查和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统计方法和数据采集体系,加强信息产业中长期分析预测工作,切实把握广州进入信息社会的脉搏。二是开展广州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关系、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和战略等重大软课题研究。三是根据广东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我市信息产业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的实施意见,制定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发布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改善信息产业的政策环境。四是加强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自主创新产品。五是发挥信息协会和计算机学会作用,完善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

  (七)抓好教育信息化与培训宣传,提高市民的信息能力。

  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继续推动“教育e时代”工程,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加强教育软件开发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扩大网上教育规模,建立远程教育和在校学习互动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体系。健全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对学校管理者、全体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干部教师信息素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高各类人员的信息技能。继续推动本市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开展新一轮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加强信息主管(CIO)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开展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社会信用体系等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我市信息化工作者素质。实施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外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培养各级各类国际通用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加强信息化宣传与交流,营造信息化发展良好氛围。联合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以公众为中心”的信息化培训,介绍互联网知识和电脑宽带上网技能,使市民具备在网上寻找信息、查询资料、收发邮件的基本技能。编辑出版《广州市信息化发展(2001-2005)蓝皮书》、《2006年广州市网上内容服务手册》,继续办好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第四届IT行业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推进泛珠三角城市间信息化合作进程,升级和完善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信息互通平台。


  同志们,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开好局、起好步,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开创广州信息化新局面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