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信息

2004年广州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主报告

来源:市信息办 发布时间: 2004-03-17 16:00:00

广州市信息办主任

广州市信息中心主任 谢广宁

2004年3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黄菊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及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总结去年我市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工作,部署今年工作。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2003年广州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就

  2003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广州市信息化取得新的成绩。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巩固,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扎实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信息化指数达81%,比1997年增长40.4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广州信息港基础框架初现。

  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了全市各个城区并延伸至乡村。全市铺设的光纤总长度达53万纤芯公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27GB/S,城域网带宽达169GB/S。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已开通有线电视光接点近400个,城市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90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以上,成功试播数字电视。“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实现1132个行政村全部覆盖。广州作为国内三大通信枢纽和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电信网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信息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电子政务应用再上新台阶。

  2003年,我们着力抓内网建设和资源整合,提高应用水平。95%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局域网络和网站,86个市直单位与市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高速互联;6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63%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站提供269个网上办事项目,可提供给市民下载的表格为383个。去年底开通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已开始试运行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系统。为了配合抗击非典,我们建成并开通了“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内部信息专网”,及时、准确地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广州市最新动态疫情和救治信息;开通省、市主要领导与有关主要医院之间的可视电话指挥系统,为省市领导与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沟通、了解情况,指挥抗非典斗争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2.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进展较快。

  据市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9.5%的企业信息化主管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领导,平均每户企业有1.99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有企业内部网络的工业企业比例达到73.6%,54.9%企业拥有国际互联网的域名。企业信息化使60%的企业存货周转率加快,58.1%的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加快,72.7%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6.4%的企业流动资金占用减少,65.5%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加,54.5%的企业应收账款减少,49.1%的企业利润增加。企业信息化有力地推进和支持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与进步,75%的工业集团实现了或正在推广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全市2003年嵌入式软件及产品销售额达到160亿元。

  电子商务发展进入起步阶段。66%的企业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B2B成为企业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B2C电子商务呈现交易手段多元化的特点。据抽样调查统计,广州市电子商务B2B与B2C的交易额达到179.92亿元,与北京、上海两地电子商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广州黄花岗信息园2003年成为国家“信息服务示范园”,信息服务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羊城通”业务已扩展到电信及商业小额消费,范围已扩大到增城、花都、南海等地,总发行量达263万张,日均刷卡消费量达230万元。广交会去年春季网上交易额为13亿美元,占出口成交额的29.41%。

  3.社会领域信息化发展迅猛。

  广州地区39所高等院校全面建立校园网并接入因特网,建成并开通市教育科研网试验网,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校校通”的中小学达到71%,全市中小学生计算机人机比例达13.82:1,居全国前列。“一站式”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应用效果良好,已通过验收,提供服务种类达30多种,社区服务门户网站、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等建成运行。

  城市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系统已安装380台,遍布市区主要公共场所,提供代缴费、充值、信息查询等服务。广东省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已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图书、期刊论文数字化资源库。广州文化信息网成为宣传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产业链条日趋成型,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我市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360亿元,同比增长22.5%。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5亿元,同比增长39.7%,南方高科、金鹏、广州无线电集团、旭丽电子、七喜数码等骨干电子信息企业发展迅速。软件产业技工贸收入140亿元,增长27.3%,其中软件收入85亿元,增长30.7%。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核心电子信息产业日趋成型,电子信息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比重达到97.21%,呈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四)应用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需求进一步扩大。

  城市居民广泛应用和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信息类消费比例越来越大,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居全国十大城市第一位。2003年,居民人均交通与通讯类支出1404.75元,占总消费性支出的12.14%,同比增长18.5%;因特网用户数达314.75万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达76.67台/百户,居全国大城市首位;电话普及率达210.6台/百人(含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463.2万户,移动用户总数达1063.5万户,小灵通用户63万多户;家庭宽带接入能力为120多万户,宽带用户40多万户。信息消费比重和需求的增大为信息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二、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工作体会

  过去的一年中,市信息办、市信息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在进行职能转变。为了履行好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十项管理职能,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下面一些体会。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我市政府信息化已由建网、互联、网上发布信息阶段进入业务应用、信息整合、网上办公的阶段,由条条(部门)推动和单业务系统应用进入跨行业、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条块结合阶段。

  在2003年11月17-18日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办的“电子政务地方经验广州座谈会”上,我市电子政务“条块结合、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及四种电子政务整合模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激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兴趣。

  1.自上而下的整合模式凸显便民利民优势。

  “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整合人大、政府、政协和12个区、县级市及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的网站,形成了以门户网站为主网站、各部门网站为子网站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共同代表市政府在互联网上形象的综合网站群,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电子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开通“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大厅栏目,组织工商、外经贸、人事、卫生等30多个政府部门近300项办事项目网上办理,并率先在全国开通“申请公开”栏目,受理公众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在全国有259个政府网站参加的“最佳社会公众服务政府网站调查活动”中,“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被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评为“优秀社会公众服务政府网站”。

  2.条块结合的整合模式实现了跨部门的综合应用。

  建设市、区两级网络平台、三级网络,在街道开发应用社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区级政府建立数据中心,市级政府部门支持,整合市、区业务数据和网络资源,初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条块结合和业务协同。社区管理软件和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在全市22个街道进行推广和实施,计生、民政等业务子系统接入平台使用,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民政、计生、社保等网上服务。

  3.内外网联动的整合模式实现了内部的资源共享。

  市外经贸局、市规划局等部门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站,整合了各处室的网络、数据和业务,包括公文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部门内的业务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了政府内部业务管理和对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流程化,形成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答复”的新型办公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实现了电子政务业务指南型和政务信息与业务公告型政务业务流程互动服务型的转变。

  4.部门间横向的整合模式促进了共享机制的形成。

  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一个由14个业务部门共同参加建设的大型信息系统,在公共平台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制定数据共享标准、交互业务标准和基础数据比对的办法,解决了各业务系统基础信息的整合及信息共享问题,实现以统一窗口为市民提供多种方式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在已建成的公共平台原型系统中,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跨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建立了1000万自然人和23万法人的共享基准数据库。公共服务系统实现了通过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门户提供网站、短信、声讯和多媒体终端多种方式的服务,可同时为市民和单位提供政策法规、机构信息、社保个人账户、优抚安置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残疾人保障金、个人公积金账户查询和有关的表格下载服务。广州市工商企业注册并联审批系统整合了40多个部门业务系统资源,实现跨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市政府的公文交换系统为广州市政府部门的电子公文交换提供了平台,为政府部门之间公文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部门间横向的整合系统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全市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坚持信息化带动战略,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国家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方面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创造的市场需求,带动系统集成、软件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产业发展了,既为信息化提供设备和技术,又会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而形成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1.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指导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2003年,会同市计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制定了《广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广州市集成电路企业认定办法》,支持和指导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并认定广昕科技、广宏科技等9家企业为广州首批集成电路企业;开展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的申报工作,提出了《广州市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规划》。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

  与国际著名集成电路企业洽谈合作,招商引资,集成电路、光电子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南科电子、慧视科技等一批芯片和光电制造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广州,实现了广州集成电路制造业零的突破;广昕科技等集成电路封装企业顺利投产,新增广晟微电子、华大微电子、广宏芯片等6家颇具实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合同引进外资达4亿美元。10Gbps光通信芯片、手机多媒体芯片等一批高端芯片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广州IC产业初具规模,从事集成电路的相关单位达43家。广州集成电路设计园、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州集成电路测试中心、广东省LINUX技术支持中心、天河软件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

  3.组织政府采购,推动产业发展。

  广州市信息工程招投标中心于2003年7月被市财政局列为集中采购机构。共组织采购项目256项,采购金额达3亿元。其中采购成功项目中招标项目116项,中标金额2.4亿元;竞争性谈判项目46项,成交额0.3亿元;询价采购项目60项,中标金额约0.2亿元。业务覆盖广州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和各区、县行政事业单位,接受采购委托的采购单位达到171个。依法政府采购,既规范了信息市场,又支持了IT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广州信息产业的发展。2003年,市信息工程招投标中心被信息产业部、人事部评为“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

  4.搭建舞台,凝聚产业链。

  8月8~11日,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隆重召开。这是非典解除后全国信息产业界的第一次盛会,吸引了近200多家国内外著名IT企业和广州地区大部分IT企业参加。通过产品展示、交流和招商,为国内外IT企业寻找合作机会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凝聚产业链相关企业。广州信息协会发展包括系统集成、软件业、制造业等企业近百家。广州计算机学会组织移动办公、电子政务应用、信息工程监理评测、信息工程外包服务等多次技术研讨会,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与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市IT杯羽毛球团体赛”,第一次把全市的IT企业以体育竞赛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加强了我市IT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又使IT企业感到市政府对IT企业的关心,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加强组织协调,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

  一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发挥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作用。由市信息中心牵头联合14个部门共同建设、总投资3.65亿元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沈柏年常务副市长亲自挂帅,成立联席会议,进行协调,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资源,促进社保业务的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由市公安局牵头、投入1.8亿元建设的“110”社会联动信息系统,采用统一的社会紧急救助电话号码“110”和接处警平台,将与警务关系密切、社会报警求助频率高的联动单位(119、120、122和城市管理等单位)纳入社会联动紧急救助中心,统一负责群众的报警、紧急救助、重要投诉,快速处理各类警情,形成一个负责广州地区社会公共紧急救援的保障体系。

  二是市信息中心和各区、县级市信息办在职能调整中加强了管理、协调职能。市编委以穗编字〔2003〕125号文件,调整了市信息中心的职能和机构编制,进一步明确了市信息中心主管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职能。从化市调整了市信息中心的职能,将从化市信息中心归属市政府直属管理,受市政府的委托,主管从化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番禺区信息中心、信息办增加了人员编制,加强了对本区信息化的管理。还有花都等区也加强了信息化的管理机构。市、区信息化机构的健全和职能调整,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力度,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出现了新的局面。

  三是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信息化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方案审核、评标、验收把关,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保证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学性。

  三、2004年广州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04年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一年,也是建设广州国际信息港和数字广州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遵循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应用统筹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统筹发展、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改造及信息产业统筹发展、城市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推广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建设广州国际信息港和数字广州为总体目标,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普及应用、带动产业为主线,全面推进广州信息化,力争今年内城市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整合,从城市广泛延伸到农村,基本实现信息网络的普遍接入;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电子政务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企业信息化进程有效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效应进一步显现,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广州国际信息港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一)以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

  1.完成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加快建设广州信息港的框架体系。

  在已完成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加快完成《广州市城市信息网络规划》。编制规划过程中要做好与我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周边地区信息网络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特许经营、公平竞争”的原则建设信息管线工程,为各类电信运营商提供良好的管网条件,为各信息网络建设单位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为各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多网业务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

  利用国家电信企业重组的机遇和用户驻地网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骨干网、用户接入网和互联网出入口等三个层面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的传输交换能力、接入能力和覆盖能力。继续推动电信、联通、网通、铁通、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带宽基础通信网,积极推动广宽、盈通、长宽等地方网络运营商和有线电视部门建设适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需要的网络。同时,大力推动各个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优化整合和有效配置,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进一步完善国家互联网络广州交换中心,促进本地网络互联互通,切实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抓紧开展有线电视宽带环形双向网络建设,积极推动数字电视建设与应用,加快建设政府宽带多媒体服务网。

  3.推动网络和网上内容的整合,推进三网融合。

  以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等新建区和海珠区的海珠通为试点,积极探索网络融合和网上内容整合的新路子,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辐射大珠三角的“信息港”。以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县级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网“村村通”,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实现信息化的普遍服务。

  (二)进一步推动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和推广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

  1.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强化应用系统开发。

  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为市直各部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供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改造电子政务外网交换平台,优化交换中心的国际出口。建立虚拟主机系统,统筹管理各政府网站和业务单位的网站空间。开通政府电子邮局。继续推动电子政务内网二期工程建设,实现内网的移动办公,逐步建设成为涉密网络。

  建成广州市数字证书管理中心(广东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广州市中心),通过“联合共建、齐抓共管”的模式,在市国税局等单位试点的基础上,向电子政务各应用领域颁发数字证书。启动广州市政府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的规划与初步设计工作。建立电子政务外网安全运行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加固、防火墙、防病毒及综合安全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电子政务内外网运行管理制度、故障处理流程及网络系统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确保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

  建设政府数据中心的运行环境和系统平台,开发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和运行监控等应用系统。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和以统计指标为主的宏观经济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和交换共享。制订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等标准规范。以越秀、荔湾等区为试点,建立条块结合的市、区两级基础信息资源库。

  贴近需求,强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不断增强决策和监管能力。一是全面启用市政府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公文信息的网络化交换与共享;二是市直各单位要基本建立起网上办公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与全市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系统对接,与政府门户网站的互联互通;三是启动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投资服务信息平台等一批面向企业和市民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四是加强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改造以“中国广州政府”为核心的政府网站群。建设门户式网站系统,进一步整合各委、办、局、区、县级市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搭建“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平台;五是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子网站建设的指导,规范各子网站的建设及应用,组织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

  2.坚持为民服务的方向,搞好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各系统、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建设广州国际信息港的总体目标,结合业务需求,加快开发和进一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在应用中逐步整合资源,要把一个处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整合到本领域的大系统中,通过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更好地为市民、企业服务。

  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国土房管、市政园林、道路交通、公用事业、市容环卫、环境保护、水利、邮政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是继续推广羊城通公共交通IC卡的使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积极拓宽横向跨区应用,逐步推向珠三角甚至更广的领域;二是高标准建设广州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构造“数字广州”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支撑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三是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抓紧建设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全面推行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车站电子告示牌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的通行能力,方便市民出行;四是继续建设和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三防监控与指挥、国土利用与控制、环境监测与保护、生态监测与保护等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提供全方位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城市综合信息服务。

  加强金融与经济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计划、工商、财税、外经外贸、金融、保险、审计、统计、质监、物价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加速完善“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市场监管网络。继续做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信息平台、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系统、统计报表网上报送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广州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系统、市场快速反应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和完善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建立互联互通的技术监督网络工程,实现组织机构代码、产品标准登记、计量监督、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信息共享。

  加快推动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事、人口和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体育、宗教、群众团体等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IC卡,为公务员、职工推行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信息化支持,完成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完成民政、残疾人保障业务和住房公积金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社区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推进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和政府多媒体信息平台建设,带动文化、媒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加强人事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资源宏观配置等管理系统,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系统。加快“校校通”工程的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学校的上网问题,完成教科网试验网二期工程,完善基于市教科网的远程教育体系,建设教育综合管理业务平台和标准统一、集中、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和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级以上医院的联网和卫生行政业务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全市各医院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卫生医疗信息交换与共享。

  继续推动政法与监察领域,包括市委政法委、市府法制办、司法、公安、安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开发。完善110社会联动信息系统,适应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和应急指挥的需要,提高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能力。建设公安业务网上办证系统,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可靠安全的服务。发行和应用身份证IC卡,实现对社会公众的身份鉴别和验证。进一步加快对各种公安、检察、司法、安全等业务数据进行灵活、有效的综合管理,实现这些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3.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和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共同开拓市场。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继续广泛和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SCM)在大中型企业的应用为重点,优化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链条,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不仅要实现企业内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而且要实现产业链条上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ASP)建设,通过国际互联网和服务外包模式向企业用户提供财务管理、销售过程管理、库存管理、产品协同设计、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条例》,进一步优化广州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组织制订《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2004-2006年)》。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及测评,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统计和测评体系。改造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协调整合广州地区电子商务网站资源,提供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窗口,逐步建成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业务体系。

  以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建设为出发点,构筑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金融支付、物流配送三大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CA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地区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有关企业要联合共建和应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开展B2B电子商务;大力推广零库存系统(JIT)、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现代物流系统的应用,尽快实现商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促进广州成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中心。

  在营造环境的同时,要通过实施政府设备网上招标、网上询价采购等G2B电子商务,带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B2B和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掘传统商贸业和互联网经济新的结合点,继续拓展智能卡、CA数字证书和多媒体终端在办理各种服务及交易活动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网上采购与营销,推动B2C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信用网站,完成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信息系统原型的开发和运行,实现和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网络互联,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与韩国软件振兴院合作,开展广州信用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

  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要加大推广力度,推动政府、企业、市民都投入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来。要扶持广州大洋网、广之旅网上旅游、广钢电子商务网、广州花卉网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企业;继续完善推动芳村花卉交易市场、嘉禾生猪交易市场、江南蔬菜交易市场的电子拍卖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抓住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推进信息化形成的有效市场需求,从政策措施、园区环境、公共平台、人才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优化产业聚集环境,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1.完善和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是配合“十一五”计划需要,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聚集环境着眼,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引导和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在信息化项目中的杠杆作用,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好现有的产业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四是扶持重点电子信息企业做强做大,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凝聚效应。

  2.抓好产业基地和公共平台建设,创建完善的创业和产业聚集环境。

  一是协调、支持有关部门和园区,做好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广东省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的申报工作,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协调指导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南沙资讯园和黄花岗信息园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按照产业发展的环境要求,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形成良好的产业聚集发展氛围,建设成为大量IT企业共生共长、集聚效应显著的IT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三是充分发挥高校、研发机构的智力支撑作用,重点突出华工、中大、信产部五所和七所的智力优势,完善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跨国公司、大企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研究机构与本地高校、研发机构的合作,提升本地研发能力,形成完善的IT知识链。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一是积极推动建立广州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EDA设计服务、IP服务、多晶圆(MPW)服务、测试服务和人才培训服务等,为广州地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服务,完善发展IC设计产业的配套环境;二是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孵化器,吸引人才聚集,扶持中小设计企业成长,健全IC设计产业环境;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测试中心,尽快提供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四是继续发挥我市的既有优势,引进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大力扶持一批本地集成电路设计、封装、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生产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做强做大,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国家级软件(广州)基地建设。加快软件产品产业化步伐,围绕信息化改造工业化,抓住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方面形成的市场机会,扩大产业化,上档次、上规模。依托天河软件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广东民营科技园等园区,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我市软件产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群体,提高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行ISO9000、CMM等认证工作,加快软件开发的工程化、产业化进程。加快软件出口环境建设,努力建立软件出口加工基地,争取软件代工和外包定单,加大对外交流,积极扩大软件出口规模和份额。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引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及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项目筛选、风险评估、资金管理等一整套项目孵化管理规范。加强和规范软件行业协会的建设,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加强中大、华工软件学院建设,联合印度NIIT、北大青鸟APTEC等国际知名机构和大学,利用微软、思科等国际大公司的培训力量,培养更多的软件从业人员。

  5.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带动,继续抓好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要重点做好意法微电子公司IC研发中心、南科电子8吋晶圆制造、慧视科技和电信盈科软件开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二是吸引和支持国内外著名IT企业在广州建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内外建立合资合作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广开渠道,以美国、欧洲等地的国际跨国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和IT产品制造公司为目标,开拓新的集成电路、软件和IT制造招商项目,争取全市2004年新增引进1个以上芯片制造项目,2~3个重大IT项目;四是组织协调各种招商资源,扩大产业招商范围,将软件、光电、电子制造设备、平面显示和汽车电子等重点和核心产业纳入重点招商范围,引进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6.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和组织重大项目等方式,沟通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促成企业双赢,强化信息产业链形成。组织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为本地企业与境内外投资者合作牵线搭桥。支持鼓励本地企业组织国际性和全国性产业技术会议,提升产业氛围。通过信息化创新工程,率先应用新技术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创新产品开发,抢占市场先机。

  (四)组织系列行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系统,应用却上不去。一个单位内部,一部分人用,一部分人不用,长期双轨运行,浪费极大。为此,我们必须在推广应用上下大力气,下苦功夫。

  1.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论坛。

  紧紧围绕业务需求,跟踪技术发展趋势,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论坛,介绍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推广信息化应用成功经验。发挥广州信息协会、广州计算机学会等中介组织作用,组织信息交流,加强沟通,深入宣传我国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共同开展我市信息化建设方方面面的研究,不断加强应用推广的深度。

  2.开展三个层次的培训。

  从三个层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培育各层次的人才。一是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认证、考试培训的工作。开展政府部门和信息系统行业干部的轮训工作,既提高业务能力,又提高服务意识与本领;二是与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局级领导干部第三轮的培训,开展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领导信息技术培训,了解信息技术趋势和应用,学习操作技能,把握信息化建设规律;三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化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3.举办大型推广活动。

  今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暨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活动分为四大系列:一是论坛。举办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论坛、电子政务建设高层论坛、通信行业发展论坛、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论坛、CEPA与粤港IT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二是展览。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展示、广州市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全国信息化示范城市应用成果展示、海外IT企业展团展示等;三是推广。举办大型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服务宣传推广活动日,向市民发放《广州市网上内容服务手册》,让市民充分了解市政府、各企业在网上提供的各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服务;四是筹备成立泛珠三角城市信息化联盟,推动泛珠三角城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4.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公务员、职员及企业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的组成部分。要采取措施把提高各级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落实到行动中,把它与日常工作的考核挂钩,逐步养成各级工作人员自觉应用的习惯。要组织经验交流,使信息技术在更多、更广的人群中应用,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年青人的工具,更成为中年、老年人的工具,成为全社会的工具,不断提高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5.开展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研究。

  举办网络文化论坛,大力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培育壮大网络文化产业,积极为创建文化强市作贡献。要促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引导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结成联盟,努力让内容健康文明、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网络文化主流,推动网络文化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要让广大市民在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娱乐活动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从而为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奠定群众基础。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实现职能转变,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市信息中心和各区、县级市信息办都要转变职能,把精力放在做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上来。要正视和解决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中面临的各类矛盾和困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前进。加强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制订一批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如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管理规定、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管理规定、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规定、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规范、社会保障卡数据标准、政府网站建设规范指南、社区信息化接口技术规范、电子政务数据和数据接口标准等,以制度和标准建设为保障,形成推行信息化的长效机制。学习世界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取长补短,正视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效率。

  2.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逐步建立全市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工程项目立项审核和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完善和规范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审核、采购、招标、评标工作流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优质、高效地做好审核和招投标工作。做好政府采购后续跟踪工作,完善采购服务和监督机制。开展信息工程监理,确保信息工程的质量。启动广州市信息工程评测中心建设,实施信息化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估制度,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信息化项目规划、预算、立项审核、招标、监理、评测、验收和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和运作模式。以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为切入口,逐步将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外包给实力强、信用好的IT企业建设、运营,以降低风险和建设运营成本,提高信息系统建设速度和系统运作服务水平,取得良好效果和显著经济效益。

  3.切实明确责任,确保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一是办好网站。各单位要明确任务,规范各类信息的更新频率,不断丰富网站内容,确保更新及时。要按照《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要求,及时向市门户网站政务公开专栏和网上办事大厅提供本部门对外发布的信息和为市民、企业办理的各种审批服务,实现与“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源共享;二是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与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加强应用推广工作,让企业和市民都能熟练应用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各企事业单位要参照这个要求进行落实,确保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落到实处;四是要注重实效,建立并实施信息化项目验收、绩效评估机制,保证信息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并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设三支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主要是抓好专家、建设与服务、管理与推广三支队伍建设。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建好信息化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在广州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审核、咨询及招投标中的作用,让专家们全过程参与广州信息化建设,严把质量关。建设与服务队伍要确保工程质量,搞好服务,使信息化工程真正发挥效益。管理与推广队伍要行使好信息化管理、协调的职能,为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筹备召开市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通过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鼓舞干劲,使各类人才更好地为信息产业系统的建设服务。

  5.加强党的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指导,确保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得到贯彻落实。推动IT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支持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IT中小企业逐步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信息企事业单位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逐步加以规范。开展文体活动,继续举办第二届广州地区IT行业羽毛球比赛。

  同志们,今年我市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全市信息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以全面、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努力完成今年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为创建广州国际信息港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