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信息

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主报告

来源:市信息办 发布时间: 2003-09-02 16:00:00


——市信息办何伍爱主任在2003年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直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列为全国电子政务、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全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全国“十五”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全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全国电子政务安全应用示范、试点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务院信息办、国家计生委领导充分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广州的经验。回顾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省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敢于创新,以创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信息化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基础网络改造升级为重点,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的基础网络条件;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信息公开为宗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以国企改革为核心,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以信息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抓住审核、招投标、监理、验收、培训等环节,加快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广州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2002年广州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国务院信息办颁布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关于印发曲维枝、刘鹤同志在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定了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思路和方针政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省信息化工作的精神,统一思想,发动全市各方面力量,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2002年信息化指数达75%,比1997年增长34.4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00亿元,比1997年增长4倍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 %以上。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跃居全国前列,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信息服务业、通信运营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大增强了广州的城市国际综合竞争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深入推广,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化建设是否有成效,应用是根本。我们通过抓典型、学示范、看亮点,公布了各领域共30个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在全市掀起广泛、深入推进信息化的热潮,出现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全国之最、全国领先。如全国最大的电子转账系统(EFT)和跨地区直联POS网络,开通全国第一个跨行自动柜员机(ATM)互通系统;广州工商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登记注册网上并联审批和网上申领电子营业执照副本(网络版);在全国率先实行网上报税申办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行城市交通管理电子监控;广州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成全国最先进的业务管理宽带城域网络;广东省人民医院建成全国最先进的数字化门诊医疗信息系统;广州日报印务中心成为亚洲最大的报刊印务中心;广州邮件处理中心建成全国最先进的邮件处理中心;广州电信是全国最先进的通信枢纽之一;丽江花园等生活小区建成全国最早的智能化示范小区之一;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集团拥有覆盖全国的、先进的XDI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是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很大进展,广州地区的64所高等院校全部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2225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全面铺开,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教育资源库信息系统建设正抓紧实施。二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76条街道建立了以社会管理和服务内容为核心、以各类网络增值服务为延伸的社区服务中心局域网,提供的服务种类达到30多种,社区服务门户网站、城市多媒体服务终端系统、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等工程建成并运行。三是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促进了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大社保系统重点项目之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四是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广州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交换平台投入使用,为电子政务的高效运作和全面推进发挥巨大作用。五是社会信用系统建设进展顺利,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已建成“信贷资信系统”、“账户管理系统”、“信用卡信息系统”等三个独立金融信用征信系统,实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全省联网,收录了54万个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信贷资信记录;市工商局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出台了《企业经营信用记录公示(查询)管理办法》;“广州信用”网站于2002年8月28日正式开通试运行,整合了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企业的信用信息;信用立法工作也正在进行;六是加快发展智能交通,在广州地铁、公共汽车等实现“羊城通”服务,并在公交车上启用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实时预报车辆到站时间,便于公交部门宏观调控。

  (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建设,形成全国一流信息网络体系。

  全国一流信息网络体系形成。广州是中国三大通信枢纽、三大因特网核心节点、三大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三大因特网国际出口之一,与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到2002年底,全市铺设的光纤总长度达45万纤芯公里,因特网国际出口带宽2G,城域出口宽带达50G,家庭宽带接入为100多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45%;已开通有线电视光接点近400个,城市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90万户。

  广州电信、联通、网通、铁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商在广州开通了IP宽带城域网,可覆盖面积达7434平方公里。广州宽带主干网首期工程作为市2001、2002年重点项目已开通试运行。这是全国第一个宽带大容量城域主干网,是国内第一次运用有线光纤与无线宽频接入互补方式组建的城域接入和驻地网,可覆盖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全市预计2003年市区用户宽带接入可达到无缝全覆盖,“数字广州”的雏形正逐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广州居民信息消费潜力全国第一。2002年广州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79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电信支出达498.68元,居全国大城市首位;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63台,比1997年增长40.4台,年均增长28%,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650万户,每百人居民拥有移动电话91部,比1997年增长81.2部,年均增长73%;固定电话本地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84.85万门,年末电话机数达420万部,比1997年增长192.9万部,年均增长14.7%,城市每百人拥有电话为145部(含移动电话),比1997年增长92万部,年均增长28.4%;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03万户,比1997年增长192.99万户,年均增长105%。

  (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广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2002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势头明显放缓,但广州电子信息产业却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依然强劲。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约30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0%,约占全市GDP的9%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达到国家关于支柱产业必须达到5%的政策标准,符合支柱产业规模大、利润高、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广阔的特征,确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广州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从1997年到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移动通信及程控交换技术、工业交通监控系统、海事通信设备以及电子装备设备等在国内领先。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发展居中国大城市第二位,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 亿元,软件销售收入约50亿元,广州科学城、广东光谷、天河软件园、保税区电脑城、黄花岗信息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白云区蓝牙科技园等信息产业高科技园区快速发展,软件产业成为全市增长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广州天河软件园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全市信息咨询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信息服务企业近6000家,注册资本90亿元;信息咨询业达1500多家;计算机服务业2500多家,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集成电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与培训中心和广州集成电路评测中心,以及一批IC设计中心及嵌入式系统应用服务商先后在广州投入运作。

  二、广州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体会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围绕这一综合体系,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积极实践,加强统筹协调,以需求为主导,突出应用,做好服务,不断探索有广州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从信息工程的策划、建设、审核到招投标、监理、验收的全方位跟进的有效机制。

  (一)抓政策落实,营造信息化发展大舞台。

  分类设置目标,切实调动各单位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全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程度和应用水平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动发展。举办中国电子政务形势报告会,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做电子政务形势的报告,提高各部门领导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的意识。6月召开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思路、建设目标、政策措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市级95%的部门建立了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络,有超过82%的政府部门采用网络化的公文流转系统进行政府公文的传递和办理,约70%的政府部门采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不同应用程度的政府业务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加强区、县级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认真总结和推广番禺区的政府审批服务应用系统、花都区的政府投资服务应用系统、天河区的群众投诉意见“一站式”处理服务应用系统、海珠区的市区街三级政府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等各具特色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各区、县级市的信息化建设都加快发展,荔湾区、白云区、黄埔区、芳村区等均建立了区一级的计算机网络交换平台,并向街道、社区延伸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对市直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对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及有关委办局信息化工作,提出可行、符合实际、具有先进性的建议、咨询意见。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网上报税系统(EST)、企业注册和年检并联审批系统、公安业务网上办理和查询系统、加工贸易合同网上审批系统、技术引进合同网上申报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等均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方便企业、市民办事。

  (二)抓重点突破,整体应用水平领先全国。

  抓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项目。广州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开通运行,启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项目建设。2002年1月1日,我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正式开通运行。医保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总投资为1150万元,整合了网络、设备、信息资源,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率,建成了一个连通市信息中心、市劳动社保局、卫生局、医保中心的环形主干网,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目标。医保信息系统已开通定点医院93家,发行医保借记卡110多万张,累计刷卡消费244万笔,累计参保人住院6.5万人次。

  6月,启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为市、区(县级市)二级网络,上连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下连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是以统一的公共系统网络交换平台为依托,为全市社会保障日常业务运作提供不间断服务的跨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

  抓便民、利民的项目。整合构建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便民服务大舞台。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重点整合政府部门门户网站的要求,我市开通了“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对服务内容和功能进行科学的分类及开发,以全新的面孔,用统一的窗口,按统一的标准,为广大企业、市民服务。网站整合了43个政府部门的政府信息,对包括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机关的网站及12个区、县级市政府网站进行了首页互联,设立了与市民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办事项目。在2002年年底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计算机世界》媒体对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综合评比中,“中国广州政府”网站位列全国第三。

  构建“信用广州”整体思路,启动广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省信用“广州、深圳市先行一步,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争取尽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精神,我们启动了广州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项目,确立了广州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总体目标,提出了项目的建设目标、原则、系统总体框架、项目建设投资、组织管理机构。8月28日,整合了我市32个政府部门和9个企业单位信用信息的“广州信用网”开通试运行,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广州的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查询企业信用状况,提供了一个信息窗口,是我市建设“信用广州”所取得的一项阶段性成果。

  抓“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新模式。按照“建立社区宽带信息网络,全面推广社区管理软件系统,整合社区信息资源以促进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一站式电子政务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的目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一个网络、两个系统、三个平台”的社区信息化总体框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全市98个街、镇建有局域网,占全市街、镇总数约54%。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系统的整合取得突破。全市统一开发和推广的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在大塘街、北京街等试点街道推广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已在全市18个街道推广使用。国务院信息办刘鹤副主任在视察大塘街社区服务中心时指出,广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面,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海珠区考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时指出:广州建设面向市、区、街三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实现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实时交换、业务协同,这种形式非常好,这种模式值得全国学习。同时,进一步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抓指导服务,确保快速健康发展。

  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2002年为9个市直单位建网提供技术支持,为21个市直单位用户开展主机托管业务,虚拟主机用户数为65个。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全年共收取公众来信25669件;接听客户咨询投诉电话2054个;办理域名业务100多笔,光纤接入近10家单位。管理各类邮箱用户2277个;管理拨号上网用户702户;专线上网用户78户。运行维护好市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为我市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了交换中心的网络安全管理,升级了入侵检测系统,在托管主机上安装客户端防病毒软件,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加固。全年交换中心安全渡过了几次计算机病毒发作期,管理的中国广州政府、广州信息网、广州电子商务门户、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网等网站没有出现重大的网络安全事故。

  做好项目建设各环节的服务,逐步形成从项目的审核、招标到监理、验收及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紧紧抓住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的审核等环节,形成信息工程管理的制度和规范,保证信息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全年共审核有财政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55个,涉及资金共2.8亿多元,资金节省率约21%,有效节省了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投资、提高了信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全年完成招标项目130项,中标资金达2.4亿元。接受委托招标的采购部门达到12个。经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我市成为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试点城市,摸索经验。我们努力开拓,在已完成的两个监理项目基础上,签订了三个项目的监理合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公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6月,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局级领导干部宽带网络技术应用与电子政务培训。这次培训是继1999年—2000年第一轮培训之后实施的第二轮培训。报名的局级领导达850人,已培训467人次。

  与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开办了2期计算机安全技术培训,为区、县级市信息中心及部分市直单位举办宽带信息网络培训。

  加强信息化宣传。8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着重展示了广州乃至全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成就,探讨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趋势。信息产业周提升了广州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对推动广州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向省推荐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共有15家单位被列为省信息化示范单位,4家单位被列为省信息化试点单位,其中示范单位占全省的51%,确立了广州的领先地位。

  三、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2003年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应用、讲究效率”的原则,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以信息化试点工作为示范,以推进宽带网的应用为出发点,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为核心,以为公众创造更多政府公共服务为目的,全面提升广州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为增强广州城市国际综合竞争力,创建全国信息化示范城市而奋斗。

  (一)突出抓好电子政务工作,初步建成“广州电子政府”。

  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确定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近期、长期目标、重点和措施。建设、完善统一的广州电子政务内网、广州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交换平台。建设广州电子政务CA中心、政府数据灾难备份中心、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12个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工程。加快建设政府数据中心,重点建设人口、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法人、宏观经济等数据库。加快全市“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二)抓好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创建“中国广州信息港”。

  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全市信息管网的发展规划,建设超大容量宽带城域光纤传输网。协调各通信运营商共同参与建设,发展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相互准入、互联互通、业务融合。统一广州电子政务内网、广州电子政务外网的出口管理,运行维护好广州电子政务内网和广州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体系。加强对广州宽带网建设的指导和协调,为广州信息化建设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要围绕“一个主题、两个关键”,即以工业发展为主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深化国企改革两个关键,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新体现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缩短了工业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先发展后治理”,形成发展与环保的良性互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广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ASP)、计算机辅助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行业性、专业化的ASP平台,指导各类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在产品开发、财务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充分利用广州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向国内外推介广州科学城光电子产业基地、南沙开发区、天河软件园,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向广州聚集,催生广州IT产业链的形成。提出振兴广州软件企业做大做强的方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整合,加强对本地软件企业的扶持。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加速吸引国内外大型集成电路企业在广州投资设厂,为集成电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强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功能。

  建立、完善和推广应用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网上金融支付系统、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和IC卡综合流通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比较完善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估系统,形成信用监督系统和失信惩罚机制,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联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办好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暨中国国际信息产业博览会。办好“广州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切实推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工程建设。

  (五)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重点建成广州市教育和科研网、建设全市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建设一支满足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全面推动“校校通”工程、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推进城市、街道、社区的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建立一个具有广州特色的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满足基层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市、区、街(镇)三级条块结合、业务协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加快全市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个网络、两个系统、三个平台的框架体系。抓好城市多媒体终端工程,为广州的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新的亮点。指导区、县级市的信息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突出应用主导,讲究投资效益。

  (六)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互联资源共享。

  电子政府的发展必须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保持协调。如果不能使社会大众普遍上网,那么电子政府就只能为少数人提供服务和便利,就会成为少数幸运网民而非广大人民群众的电子政府。而且,很多无法上网的市民,可能恰恰正是最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府的全过程中,始终要致力于清除数字鸿沟,防止信息化扩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电子政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信息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既有可能遭遇到外部的入侵,也有可能遭遇到内部的破坏。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信息保密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处理好自主研发和对外引进的关系。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安全机制,确保广州电子政府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平稳运行。

  (七)营造信息化建设环境,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抓好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本着“急需先立”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财政资金建设信息系统工程审核、政务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管网管理、市民服务和社会保障IC卡管理、社会信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相应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进一步完善信息工程项目的审核制度,规范招标工作程序,开展信息工程监理试点工作,提高信息工程建设的质量,节约财政资金。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测评和统计制度,组建中国信息产品安全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加大推进信息化,特别是整合资源和提高应用水平的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组织地开展公务员、干部、职工信息技术的培训,促进信息化建设迈向新台阶。加强全市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管理,搞好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

  四、加快广州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全面部署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确定了我国、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有关方针政策,制定完善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引导全市各层次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加强整合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资源共享的整体优势。市直各单位和各区、县级市的信息化职能部门要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区域本系统的发展规划,具体落实市布置的各项任务,做到“规划方案、机构人员、法规标准、资金筹集、对策措施”五落实,共同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开展信息化理论研究,探索城市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供我们借鉴,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化软课题研究,找准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有效措施,总结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模式,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要充分发挥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强组织协调,通过举办各类讲座、交流会,大力开展技术成果交流。

  (三)分清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办大事。

  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的应用。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社会普及应用程度,加快信息化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渗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面对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我们要明确发展思路,分清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关系民生、维系社会的信息系统。重点建设信息化10项工程:广州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交换平台工程、广州政府数据中心工程、广州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中心工程、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数字电视工程、数字通信工程、数字通讯网络工程。重点建设12个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口岸通关物流信息系统、社会信用联合征信信息系统、智能交通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基建投资网上审批信息系统、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网上交易信息系统、水利电力信息系统、财政审计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系统、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网上报税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多媒体终端信息系统。

  (四)树立示范典型,分类指导层面推进。

  近几年,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各领域纷纷涌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单位。要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面上统筹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如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通过树立不同类型、不同应用层次的示范、典型,总结各自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化发展。要通过发挥示范、典型单位的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影响和推动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各单位、各部门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开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推进信息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催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针对我市信息产业弱小、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值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等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招上引资、人才培训等方面主动出击,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形成上下游产品较完备的信息产业链。要认真研究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的动态,增强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积极参与国际信息产业交流、展览活动,与国内外大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系,吸引其到广州投资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加紧对已洽谈项目的跟踪,建立项目专人跟踪制度。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IT产业世界工厂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有前景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要认真研究优势和不足,发挥集聚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光电子企业到广州投资创业。要做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创造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良好的“软环境”;争取把广州列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办好“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暨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博览会”等会展媒介进行招商。

  (六)建立信息化工作考核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机制,针对不同应用层次,分类制定干部信息化应用的考核标准。要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参与程度、信息化素质如何作为各部门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人事考核制度中体现出来。各单位要建立信息化工作培训和考核制度,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知识作为各级领导和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大培训的力度,继续推动全市局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CIO、信息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的信息应用技术培训,开展针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网络安全、CA认证等深层次的培训,确保我市制度的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