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制度领航 共筑科普生态——2025年广州市科普资源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系列活动(第二期)成功举办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3月5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市科技交流馆和广州大学承办的2025年广州市科普资源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系列活动(第二期)在广州大学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及全市各科普资源单位的近100名科普工作者参加。
座谈会现场
活动当天,广州市科技局以“聚焦广州,共议新修订科普法落地路径”为主题组织了科普工作交流座谈会。广州市科技局引进智力管理处一级调研员袁耀飞介绍了全市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工作相关情况,天河、白云、黄埔等区科技主管部门代表、广州市科普资源单位代表就科普工作亮点成效、科普产业探索、科普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如何参与科普事业等热点话题进行发言和交流探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王挺教授结合各区、各单位实际情况,对我市科学普及、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引导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根据法规政策要求,摸索形成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科普工作模式。
广州市科技局代表作工作交流
袁耀飞表示,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注重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认真落实科普相关法规、政策,积极动员全社会科普力量开展科学传播,不断推动全市科普工作的制度化、品牌化、长效化建设。鼓励各科普资源单位深化科普责任意识,加强科普资源开发运用,打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
广州大学代表作工作交流
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李雁表示,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立足自身优势,深度依托校内多学院、多学科汇聚的丰富多元的科普资源,围绕科技、教育、人才一体部署的战略目标,不断创新科普模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高校科普品牌,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工作经验。
王挺教授解读新修订的《科普法》
王挺教授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此次《科普法》修订是我国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的一次系统性变革,旨在回应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需,通过全链条设计将科普的公益性、社会性从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强化科普工作的法治保障,再次明确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科普法》的修订是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大科普发展格局的又一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科普资源的公平共享,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局。王挺教授还指出,未来应着重推动基层科普资源合理配置、科普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科普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的有效落地。
参会人员参观广州大学各科普点
参会人员还共同参观了广州大学抗震中心展厅、国家自动气象站点、岩矿标本馆、植物标本馆等广州大学校内的优质科普场所,深入了解高校利用科研、教学资源开展公众性科普工作的情况,并与学校教师开展科普资源交流和经验分享。
此次活动通过专家解读和交流研讨,带领我市科普工作者学习新修订《科普法》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有效加深科普工作者对科普法规政策的理解,助力启发工作创新思维。
围绕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市科技局将继续开展科普资源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系列活动,聚力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促进各部门、各科普资源单位之间的联动协作和经验交流,聚力提升科普工作者专业素养,赋能社会协同、跨域共享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