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五公开 > 决策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1-05-07 17:28:41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战略目标,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五年累计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04项、734项,占全省的54%、69%;深海可燃冰钻采科研成果先后入选2017、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56亿元,是2015年的8倍多,排名全国城市第二,仅次于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企数量分别增长113%、81%和177%;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达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R&D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10%提高到2019年的2.87%,增速超过北上深杭。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广州科技工作迎来历史机遇的关键之年。我们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

  科技创新发展蓝图更加清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日趋成熟,推动科技创新从“产业带动科技”的跟随创新阶段发展到“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创新阶段。

  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持续跃升。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广州2017年排名63位、2018年排名32位、2019年排名21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从2018年全球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世界5G大会、小蛮腰科技大会等高端国际创新活动精彩纷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广州市科技工作,广州科技创新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以“一区三城”为核心的创新空间布局蔚然成型。获科技部支持建设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州科学城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一、科技创新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技抗疫中作出“广州贡献”。

  面对新冠疫情,广州地区科技力量一盘棋联动,全力投入科研攻关,磷酸氯喹等4项成果和技术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省科技厅向联合国重点推荐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等4个项目均由广州地区单位承担。在检测方面,广州市新冠检测试剂在获批时间、获批企业数、销售数量、服务数量等方面均为全省第一,达安基因是全国首批核酸检测试剂盒6家获证企业之一,累计销售1.4亿人份,其研发的最新产品把检测时间缩短至28分钟,是国内唯一获批的30分钟内快速检测产品;万孚生物是全国首批抗体检测试剂盒2家获证企业之一,累计生产7000多万人份;金域医学核酸检测超过3000万例,检测量全球第一。

  (二)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构筑科学发现先发优势。

  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组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先行成立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落户科学城,以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全国新型显示领域首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汇聚32位院士,累计获得国家、省级项目29项。引进建设10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83%。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达13.9%,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三)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解决技术发明“卡脖子”难题。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等9大专项。推出全球首台31英寸喷墨打印柔性显示样机和全国首款视觉数字全自动口罩机,建成全球首个智慧地铁示范站。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21家(占全省70%)、241家(占全省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63家,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华转网”,实现与港澳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山大学“羊毛甾醇前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系列成果转化金额达到13.8亿元。

  (四)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以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胡润独角兽排行榜上榜企业从2017年的3家增至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从2015年的10.2%提高到51%,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孵化育成载体提质、保量、增效,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从2015年的119家、14家增至405家、29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增至41家、54家。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选派1436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基层,科技帮扶贵州省黔南州山区稻田实现亩产近600公斤,增产130%。

  (五)汇聚世界一流智力资源,以高端人才支撑科技创新。

  加快集聚高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名,颁发人才绿卡76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吸引港澳台高端人才来穗创新创业,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申请宗数(3200宗)、补贴金额(预计超10亿)在大湾区9市中遥遥领先;认定港澳台和外籍高层次人才135人。建立全球引才引智体系,以海交会为载体打造国家级引智平台,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超过5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

  (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创投生态。

  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治理”转变《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获市人大代表表决通过,出台广州科创“12条”、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等全国领先的先行先试政策。构建“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创新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的项目形成机制;百亿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获清科“2020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30强”;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撬动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超过300亿元;安必平等6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率先实现科技计划面向港澳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自由流通。与深圳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不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67家,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成功申报全省首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二、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注入源源动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结合全市重点工作部署和“十四五”规划布局,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系列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深化落实“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为骨干,打造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更好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集聚培育高端创新人才,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努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创造辉煌。

  (一)以更大魄力聚焦科学发现,筑牢源头创新根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力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核心枢纽;争取广州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国家规划;提升省实验室科研和管理水平,支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广州市在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强度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力争取得一批从“0”到“1”的原始突破。

  (二)以更强力度抓好技术发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持续抓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推进高等级生物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枢纽式成果转化平台和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三)以更实举措支持产业发展,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支持体系,支持大型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培育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专业化、国际化、资本化、品牌化的孵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培育孵化更多科技企业和优质项目。持续支撑乡村振兴,做好科技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以更好环境夯实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引智引才政策,办好海交会等重大引智平台,引进更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战略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为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搭建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

  (五)以更高标准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强大创新合力。

  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在更大范围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开展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持续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推动引进一批头部风投创投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站、科技金融特派员试点,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加强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高水平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和创新资源共享。坚持开放创新,联动国际创新力量,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