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五公开 > 决策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2-02-14 14:49:06

  2021年,广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使命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强化核心能力跃升。主要体现在:

  科技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科学论坛获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吸引1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参会。“广深港”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两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4位,国内城市排名上升至第4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有力支撑南沙科学城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可燃冰试采、天河二号超算应用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水下机器人亮相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5G基带处理器CPU内核芯片”等多项成果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隆重展出。

  一、2021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筑牢根基,打造一流科学高地。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标世界一流科学高地,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轴”空间布局,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广州实验室参与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推出多种病毒消杀设备助力“平安冬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国家急迫需求,形成“五平台一基金”布局。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建设进展顺利。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设施主体竣工,将建成全球第二个航空轮胎研究试验中心。领域类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行。夯实科学研究支撑基础广州实验室及4家省实验室汇聚了钟南山、徐涛、张偲等顶尖院士团队。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21家、256家,分别占全省70%、60%。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总数增至14家,占全省70%。2021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3267项)和支持经费(18.3亿)再创新高,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三。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5年内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超8.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实现连续7年快速增长,正式步入3.0时代。

  (二)聚力攻关,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大专项,高水平科技供给不断增强。海格通信助力广州港成为全球首个北斗高精度定位智慧港,高云半导体成功量产国内首款通过车规认证的国产FPGA芯片,在国内外数十款车型中大批量出货,逐步实现国产芯片替代。主动参与国家重大创新任务部省市联动实施“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占全省61%,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唯一创新团队奖。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2413亿元,居全国第三。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汇集服务机构770多家,对接解决820项企业技术攻关难题。依托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挂牌,环中大、南沙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三)培育主体,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出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万家,居全国第四。百亿、十亿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家和256家,分别较上年增长18%和13%,独角兽企业达到16家。19家国家级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优秀,居全国第二。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力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小鹏汽车成为造车新势力年度交付冠军,实现销售额200亿元。加快建设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承载区,粤芯半导体一期项目实现满产运营,二期项目正式启动。百济神州大分子生物制药规划产能超过20万升,单厂亚洲第一。以科技惠民增进民生福祉强化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金域医学核酸累计检测量居全球首位,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等企业新冠检测试剂盒累计销量超9亿人份,居全国第一。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技术供给和推广,新增农村科技特派员928名。

  (四)引育结合,用好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用环境吸引人才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吸引赵宇亮、张伯礼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团队来穗创新。全市有效申报国家引才计划人数大幅增加,国家和省人才工程入选者达2223人。坚持用事业培育人才。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聚才作用,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获批2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交会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人才、项目对接,发布优质岗位超6800个。创新基础研究项目形式,支持1349名青年博士人才在穗发展。坚持用服务留住人才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个税补贴政策,支持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2021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广州市获评企业家获得感典范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广州排名第四。

  (五)优化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治理转变出台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制定《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构建“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揭榜挂帅”“负面清单”“包干制”等新机制成效初显,实现为科技人员放权松绑。联动开展“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创新,首次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广州依托双创大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丰硕》入选科技部体制改革案例库。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坚持“投早”“投小”,财政投入50亿元规模的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运营16只子基金。设立总规模千亿元的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落地运营200亿元规模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合作银行累计为6000家企业放款超500亿元,179名科技金融特派员通过“精准匹配”为企业提供融资超160亿元。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全省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半数落户广州,科技部批准我省建设的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均落户广州、数量居全国第二。

  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聚焦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会、市十二次党代会、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任务,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持续增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作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支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支撑作用。建强建实“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广州实验室建设服务保障,建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和研发基地,集聚更多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研究机构,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协同推动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发展。健全鼓励原始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持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粤穗联合基金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取得一批从“0”到“1”的突破。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技术储备。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主动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工业软件等领域持续攻关,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力争形成更多硬科技攻关和国产代替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激励制度,建好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使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加大民生领域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科研攻关和成果应用,探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实施现代种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技术攻关,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

  (三)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打造科技企业服务品牌,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支持体系用好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力抓“投早”“投小”,进一步发挥科技信贷作用,实施科创领头羊工程和科技金融特派员赋能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深入落实“链长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关键瓶颈,强化技术供给,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未来产业技术储备,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科技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引导孵化载体向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

  (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优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用好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改革成果和海交会等重大平台,“成建制、机构化”汇聚全球顶尖战略科技人才和团队,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建立“认定”“遴选”“择优”并重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体系,完善人才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战略科学家负责制,赋予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无事不扰”保障机制,实施“人才首席服务官”制度,推动人才服务与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应用场景资源精准对接。

  (五)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把“要创业来广州、要创新到广州”叫的更响。健全政策决策落实机制。落实《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制度,组织对已出台政策进行评估,及时优化调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探索科研任务形成新机制和项目组织实施新模式,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包干制”等制度。出台“负面清单”2.0版,加快建设“广州科技大脑”,让科研管理更好为科研人员服务。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深化“一区三城”与大湾区各大载体联动。探索大科学计划的发起、组织、运行、管理等机制,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等高端国际会议活动。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