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五公开 > 决策公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3-02-03 18:10:04

  2022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主动担当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主要体现在: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逐步显现。广州实验室在新冠疫苗、特效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作为我国三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获科技部同意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出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超级快充技术、电动垂起飞行汽车、短波红外芯片等首创产品彰显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底色。科技企业矩阵不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创历史新高。19家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增量(9家)居全国第一。全市145家境内上市公司中108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75%。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获批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地方标准试点,争取国家在南沙试点实施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研究生引进计划。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展现新格局。

  深入落实《南沙方案》,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立足湾区优化城市科创布局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出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建设行动方案,建设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创新要素集中、成果应用活跃、高新产业密集的科创高地。协同港澳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深化穗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专项小组64项重点任务。广州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纳入科技部首批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单位。联合南沙区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立市区校基础研究联合资助项目。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在全国率先将超级算力直通香港,助力研发全球最耐久氢燃料电池。面向世界打造高水平科技开放门户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动博世、采埃孚等世界500强企业在穗设立研发机构。华南国家植物园与80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进行了科技交流合作,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在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表面处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厚植自立自强根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四个面向”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出台全省首部省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建强建优“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科技惠民。广州实验室启动建设全国最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推动省内首款口服抗新冠病毒一类创新药启动Ⅲ期临床试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学研究布局2家省实验室成为人工智能、海洋科学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投入使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按期入轨。与中科院、“双一流”大学合作共建14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成功研制6000米及7000米级深海潜航器。面向经济主战场支撑高质量发展。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全国首批试点。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制喷墨打印OLED折叠显示屏达量产水平。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与互太纺织合作共建纺织印染数字制造创新中心,签约金额达1.1亿元。

  (三)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成效。

  从产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高质量源头科技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能。牵住基础研究牛鼻子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三。引导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推行“市、区、校、院、企”联合投入模式,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达13.6%。突破了高质量量子点耐高温加工、金属结构材料增材制造等世界性难题。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获国家、省重大专项立项数同比增长21 %、立项经费超16.5亿元,涌现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车规和通信半导体、燃料电池膜电极等领域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和规模化应用;广汽传祺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刷新中国品牌纪录;光为科技发布全球首款可分辨多量级光子数的全固态激光雷达;慧智微电子5G射频模组应用于国际主流手机产品。推动成果走出象牙塔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推动创新投入转化为高质量创新产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突破2600亿元,2022年创交会成交额同比增长180%。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首迎国家级“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环大学城、环中大、南沙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布局。

  (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坚持走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之路,推动科技企业成为稳经济“压舱石”。打好育企助企稳企组合拳出台“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发布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等榜单,“免申即享”发放科技经费1.16亿元,实现“七天到账”。2022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68家,较上年增长26.2%。占全市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国内税收收入的七分之一;“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六分之一。构筑企业创新主阵地依托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全市已有34家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4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望龙腾获批组建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18家国家级孵化器获评优秀,居全国第四。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布10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广电运通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聚焦“制造业立市”,增强新兴产业创新动能,广汽埃安上市全球首款纯电续航超1000公里量产车;金发科技实现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规模化生产,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康方药业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中科宇航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可年产运载火箭30发,成为我国商业航天新增长极。

  (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焕发新活力。

  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引才聚才金字招牌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人才团队携带项目“带土移植”,汇聚了诺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等3000多名外国高端专家来穗工作,推动陈十一院士工业软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鄂维南院士墨奇科技等一批高水平人才项目落户。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10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国第四,实现历史最好成绩。夯实人才梯队塔基,以基础研究项目形式支持2622名青年博士人才留穗发展,科研助理岗位吸纳近5000名毕业生就业。健全人才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走向纵深,实施“揭榜挂帅”“包干制”“负面清单”等创新机制,推动人才评价由直接认定向“认定+评价”转变,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减负。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依托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7家企业进入全国总决赛,居全国第二,云舟生物荣获全国一等奖。出台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运营22只子基金,投资项目金额达37亿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为1万余家企业放贷超720亿元。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广州科技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聚焦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不忘初心、知重负重,走好“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之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奋力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科技力量。

  (一)聚焦大局勇担当,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提升“一区三城”创新能级,推进广州高新区扩区调区,加快重点功能区产业导入,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和支撑型产业园区。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用好《南沙方案》政策红利,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穗港科技合作园,支持南沙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探索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赋予穗港澳联合组织科技项目更大自主权,推动人、财、物等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面向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朋友圈”,推动更多国际高端创新机构、全球500强企业等落户,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海交会等国际高端会议活动。

  (二)聚焦平台塑优势,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分层分类推进“2+2+N”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前瞻性、储备性战略研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技、深海空天等新赛道,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科技产业化。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进一步突出广州实验室重大任务导向和需求导向,建立与使命、责任、贡献相匹配的保障、激励机制。加快筹建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技术创新平台核心能力建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直属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建好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投资+孵化”“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精准服务产业链。打造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早建成、早运营,加快推进“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依托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攻关国产航空轮胎全产业链难题,探索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

  (三)聚焦瓶颈强攻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举布局基础研究,瞄准“3+5+X”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承担更多国家和省重大专项,着力解决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问题。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立足汽车、装备、电子等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和21条产业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提升工程,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技术产品迭代的市场环境。完善新产品首购政策,深化首台套、软件首版次等示范应用,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推动形成“新技术涌现-新场景应用-新赛道形成”的技术迭代链条。

  (四)聚焦企业重培育,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持续加大暖企服务力度,推动科技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变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布局全球化、品高价优的科技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引领创新方向。推动领军企业成为科研攻关主力军,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高校院所等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产业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及直投基金作用,鼓励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倍增行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五)聚焦人才激活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引擎。用世界顶尖的创新平台引育帅才全面推进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地方标准试点,出台重大平台与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雁阵式”“成建制”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科研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用鼓励创新的教育体系培养优才。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在穗高校创新发展,推进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研究生引进建设试点,筹建达芬奇创新学院。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发展良才。构建“认定”“遴选”“择优”并重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体系,加快培育本土科技菁英。完善人才成长阶梯支持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