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打造有“材”高地,广东这样作为|广东十大战略性 新兴产业“新质”观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6-14 14:29:02

  一代产业,一代材料。

  即将在大湾区上空实现商业化运营的亿航智能“无人的士”,机身用的正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这是低空飞行器轻量化的关键材料;设计使用寿命达120年的港珠澳大桥,应用了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实现了耐久性防腐;由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研发的DNA医用纳米机器人,可以借助纳米结构特异性识别功能,实现在人体内的定点送药……

  新材料是一个底盘技术,更是一个先行技术。近年来,正是由于在关键材料上的一个个创新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在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广东的新材料产业在‘产’和‘用’两个方面优势突出。”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黄彩霞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而活跃的终端需求更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广东省培育未来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到2035年,广东将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化程度高、产业配套齐全、国际领先的未来材料产业体系。打造有“材”高地,广东如何进一步作为?记者采访中发现,从“0-1”布局基础大科研装置加强原始创新,到“1-10”构建成果产业转化体系,再到“10-100”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和协同发展,有“料”更有“材”的广东正在加快向新前行。

搭载了新型显示材料mini LED 的车载系统 图/记者陈泽云

  从0到1:原始创新基础设施再扩容

  如果说新材料是先进制造业的“底盘”技术,那么,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则是“底座”中的“底座”。

  在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群山之中,中国散裂中子源正是从一片荔枝林中“长”了出来。散裂中子源就像是“超级显微镜”,它以中子为“探针”,“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航空关键部件的金属疲劳到高铁车轮的寿命长短,从电动汽车的电池性能到高温超导材料的自旋涨落……散裂中子源为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

  “散裂中子源这类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级的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也是新材料实现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必经之路。”黄彩霞指出。

  从0到1,今年以来,广东提出了要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世界级的未来材料原始创新基础设施集群。

纳米防腐涂料 图/记者陈泽云

  记者获悉,就在今年3月20日,在一期工程运行5年多的基础上,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超级显微镜”再扩容。二期工程建成后,装置的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基本覆盖中子散射所有应用领域,实验精度和效率将显著提高,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大平台积累的研究数据、试验数据和运营数据对于新材料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新材料企业提供技术赋能和特殊的试验条件,有助于提升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黄彩霞表示。

  从1到10:“科创花”结“产业果”

  基础研究是新技术的“总开关”,那么,如何推动更多“科创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呢?

  走进与散裂中子源毗邻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醒目的大字——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新材料、新产品都是这句标语的注脚。

  如何在“死亡谷”上架桥?在5月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向慕名而来的全国媒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构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据悉,当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累计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35家产业化公司。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研究员刘科海在接受调研媒体采访时介绍,入驻材料实验室以来,团队主要沿着两条路做科技成果转化:一条路是自己创立企业;一条是和企业做联合工程中心,企业提前深度融合到实验室,共同推进成果转化。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部分展品 图/记者钟振彬

  他举例说,中国一家高端电子元器件企业产品需要某种高端铜丝,这类材料原本只有日本企业可以提供。该企业向实验室轻元素材料团队提出需求后,研究人员紧锣密鼓开展攻关,仅几个月时间材料样本便成功出炉,一年多后即实现量产,最终实现进口替代。

  “材料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既有科研条件又有创业条件,科研人员的想法能很快变成产品雏形,还可以到周围的应用场景里做验证,这和只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完全不同,我们能真正围绕市场需求做探索。”刘科海说。

  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产业。近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省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蔚然成势,推动着纳米材料、航天材料、芯片化学材料的加速落地,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实现“1-10”的突破。

  “要进一步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好鹊桥。”黄彩霞同样建议,广东要持续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需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特别是以政府或大科学装置为主导支持建立关键核心材料的研究与中试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从10到100:产业集聚打造“生态圈”

  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企业加速集聚。

  “当前,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相对来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黄彩霞表示,既然是“集群”的概念,那么产业生态构建至关重要。广东要从产业链和集群出发优化配置科研、人才、资金、应用、载体、政策等各种创新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依托新材料企业和产业园区,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广东省培育未来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指出,要培育壮大领跑企业群体,引导龙头企业建设覆盖“材料-器件-整机”的未来材料创新联合体,引进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材料领域企业。

  “我们希望构建出一个‘大企业带小企业、产业链带产业链、生态圈带生态圈’的生态集群,进一步把新材料产业做强做大做厚做深。”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华新园)总经理谢泽帆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作为省内最大的新材料专业企业孵化器,当前,华新园内的新材料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26家为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新材料企业总产值达到了56亿元,预计今年增速还将达到15%。

华新园集聚了300多家新材料企业 图/受访者提供

  两位数增长的底气在于研发能力的保障。“我们园区拥有像米奇化工、华睿光电、昊毅化工、嵩达新材料这样一批企业,它们分别在金属添加剂、新型显示材料、光伏板导电、UV固化等领域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谢泽帆指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据介绍,华新园本身正是依托国内改性塑料龙头企业金发科技和高金富恒而生,利用龙头企业的行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了产业协同运作的“创新联合体”。“市场化的龙头企业牵头将上下游产业集聚在一起,我们打造了创业的物理空间载体、技术平台、服务体系,从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供应链金融、人才培训、项目申报、科技金融等方面,努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谢泽帆介绍。

  据悉,仅仅在华新园内部,通过企业之间的需求匹配和上下游撮合,每年新材料生态圈内部交易就超过了亿元。目前,华新园正在筹备第八届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交易会,进一步促进生态圈内部企业、区域企业、上下游企业的交流交易,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